回复:
为政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指《诗经》共三百一十篇,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一句话。蔽----概括。思无邪----《诗经.鲁颂》的一句话。
大意:孔子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不邪恶’。”
孔子这句话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断定《诗》的每一句话都是思想不邪恶!
我们如果掌握和运用了这一原则,孔子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就实现了。
为政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同导,犹引导。(这是传统的解释)齐----整齐,约束。免----避免。这里指避免犯罪。格----方正的意思。这里指守规矩。
大意为: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老百姓,老百姓虽然能够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什么是耻;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25个字所体现的思想是极其珍贵的,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实质上正是孔子的这25个字正确的指导了孔子以后直至今天的国家治理并成为了国家治理的典范。换言之,正是孔子的这25个字思想,指导了我国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治理,直至今天也无法摆脱其典范,进而继续使用孔子创造的这一永远不朽的国家治理的典范。
孔子的这个伟大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古代中国自不必说,今天的“三个代表”也脱离不开孔子的这个治理国家的思想,有些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全盘抄录,一字不差。
在孔子这25个字的思想下面,朱熹作了解。朱熹说:“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始终,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知。”
“三个代表”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以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三个代表”与孔子思想及其朱熹的解释是否完全相同?更有甚者,有些个字都不曾更改,譬如朱熹解中的“不可以偏废”,难道不是吗?
事实上,孔子的这25个字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以及文化种类,只要是涉及到国家的治理,统统都脱离不开孔子的这25个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