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切,将骨头做成各种形状;磋,将象牙做成各种形状;琢,雕刻玉石;磨,磨光。
在原诗中,这两句话是形容一个君子修饰的像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那样美丽有文采。子贡引用这两句诗文的意义是对有些理念要反复的切磋琢磨,这样才能够收到真正好的效果。
“其斯之谓与?”的意思是,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大意是:孔子说:“赐啊,(指子贡)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诗》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孔子曾经多次论述到《诗》,譬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还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又说:“兴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
如果我们研读《诗》,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孔子思想中有许多的成分是来自于《诗》。
孔子还督促儿子孔鲤读《诗》。有一天,孔子一人独自站在那里,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孔子前快步经过庭院,孔子问道:“学过《诗》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无以言。”然后孔鲤就回去学习《诗》。当然类似于孔子让其学生们学习《诗》的故事还有很多。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相当于“之于”。“告诸往”,可理解为:告之于往。往,就是去的意思。来,就是过来的意思。孔子此言的大意是: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领悟到另一件事。”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显著的特色,它是我国其它文化种类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及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显得尤为珍贵。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领悟的能力所现,这种领悟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领悟能力的如何。也可以这样说,一个聪明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一个愚蠢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相当差的人。
“告诸往而知来者”虽然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但决不是仅仅如此,孔子还有更高水平领悟能力的培养手段和标准及其目标。这就是:1、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是什么样,就不再教他了。)2、闻一知十的能力。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所谓举一反三的一与三绝不仅仅就是1与3的呆板的数字关系,它实质上是很少与很多的关系,也就是说,它的准确意义是:告诉你的很少,你却由此而推知出很多,闻一知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十,实际上它是指的很多很多。古时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际上阐述和证实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好,还是举一反三与闻一知十也罢,它实质上都是我们人类非常非常稀缺的智慧资源,谁能够充分掌握这些最稀有的资源,谁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慧之人,而这些人类最稀有的智慧资源恰恰是有许许多多的存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相当于“之于”。“告诸往”,可理解为:告之于往。往,就是去的意思。来,就是过来的意思。孔子此言的大意是: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领悟到另一件事。”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显著的特色,它是我国其它文化种类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及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显得尤为珍贵。
“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领悟的能力所现,这种领悟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领悟能力的如何。也可以这样说,一个聪明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一个愚蠢的人,他肯定是一个领悟能力相当差的人。
“告诸往而知来者”虽然是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但决不是仅仅如此,孔子还有更高水平领悟能力的培养手段和标准及其目标。这就是:1、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是什么样,就不再教他了。)2、闻一知十的能力。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所谓举一反三的一与三绝不仅仅就是1与3的呆板的数字关系,它实质上是很少与很多的关系,也就是说,它的准确意义是:告诉你的很少,你却由此而推知出很多,闻一知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十,实际上它是指的很多很多。古时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际上阐述和证实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好,还是举一反三与闻一知十也罢,它实质上都是我们人类非常非常稀缺的智慧资源,谁能够充分掌握这些最稀有的资源,谁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慧之人,而这些人类最稀有的智慧资源恰恰是有许许多多的存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