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学而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接近、靠近的意思。
  大意是: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喝,居住不追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君子食无求饱。”
  君子,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那何谓君子呢?君子就是一个人的成德之名。在孔子的君子价值体系中,君子有着不同的侧面且非常的丰富。在这一章里,孔子就讲了君子许多的不同层面。此外,孔子在此章里共说了29个字,其余的27个字都是为君子所设定的标准,关于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注意。
  食,在这里有两层阴意义。一、吃。二、食物。
  求,追求。
  饱,吃足。它的延伸意义是吃喝,也就是酒足饭饱。
  孔子在这句话里首先讲的是君子,其次才是如何如何。这就是说,君子下面的统统都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称其为君子。
  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存活所必需的,但作为一个君子又不以单纯的追求它而为目标,因为一旦将食求饱作为追求的目标,不但丧失了成为君子的可能性,还会将一个人引入歧途,最后造成人生的悲惨结局。
  我们知道,人有两大欲,一为食欲,二为色欲(实为生殖欲望)。食欲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正常生存而存在的,对此无可非议。同样,其它的任何的动物都存在着两欲的问题。对于其它的动物来讲,满足食欲就是它们的天职,它们实际上也就是为了满足食欲而存活着,这一点毋庸置疑。此外,这些其它的所有动物在满足本身食欲的同时,它们并不在意对另外的动、植物的伤害或者是破坏,对于这一点,大自然已经有了非常妥帖的安排,所谓大自然的自然平衡是也。人类就与其它所有的动物都不同,人类不只是顾及自己的食欲问题,他们除了自己的食欲问题需要满足以外,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和处理,这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只顾满足自己的食欲而给其他人甚至是整个世界以及大自然所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我们人类本身。所以说,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我们知道,如果某一个人整天价只是追求好吃好喝,那他的结局与下场不言而喻。所以说关于一个人整天价只是追求好吃好喝而可能会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危害我们就不细谈了。
  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不说每个人而只是“君子食无求饱”呢?这是因为,实际上作为每一个人来讲,他们永远也不可能都会成为君子,无论何时,君子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而已。所以说,给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提出“食无求饱”的要求一个是他们普遍也达不到,另外也确实没有什么必要,当然我们十分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食无求饱”,但那确实是不可能的。诚然,如果有许多的人去按孔子提出的君子的标准做,最终达到了君子的标准,我想社会还是非常欢迎的。给君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则不然,因为君子是社会的脊梁,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实际上孔子就是想通过君子高尚的道德风范来使这个社会发展的更加顺利。
  孔子思想及其儒学给我国的中医药学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君子食无求饱”就是一例。我国历来的中医药学,特别是今天的中医药学都特别强调“饭要七分饱”。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孔子“君子食无求饱”的这句话竟然还产生了医学的功能,当然孔子说这句话时确实是没有医学的指向,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