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大意为:讲信用要符合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够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够避免遭受耻辱。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有子的这段话里,讲了两个儒家“五德”的价值系统,一为“信”,二为“义”。
有子在这里给信设定了一个条件,就是“信近于义”。也就是说,信是可以近于义的。
近,在这里作靠近、接近讲,也可以理解为符合,不过,这个符合应为基本的符合。
“信近于义”,准确地说应该是,当信靠近、接近,或者是基本符合义的情况下。
应该注意的是“信近于义”,而不是信等于义,它的意义就是信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义就可以了,仅此而已。
那什么是“义”呢?对于此,孟子有非常准确的定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因此,更深入的说“信近于义”就是:当信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人之正路”的情况下。
那何谓“人之正路”呢?按儒家讲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言,在这里是指曾经说过的话。复,有履行的意义,在这里指履行成功,就是兑现的意思。
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在于:当信(关于信的定义以上曾经明确的确定过)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人之正路”(仁、义、礼、智、信)的情况下,说过的话或者是用言语做过的承诺才能够履行或者兑现,否则说过的话或者是用言语做过的承诺是无法履行或者兑现的。
在这里,有子实际上是解决了一个如何才能够将语言的承诺履行或者兑现的问题,它的条件就是在这个的信必须接近或者基本上符合义的情况下,否则就不可能履行或者兑现用言语所作的承诺了。
在我国,有说话算数的传统。这些传统的形成与儒家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还有“言可复也”等等。
用言语就可以做出承诺而且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兑现,这种做法的社会综合成本非常之低,而对于诚信的要求却非常之高,这种用言语就可以做出承诺而且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兑现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是其它文明种类所不具备的。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上帝没有用言语可以作为承诺或者约定的教条,所以西方人也没有像我们这样说话算数的习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与西方人讲什么说话算数,或者认为西方人也是说话算数的和期盼着西方人说话也算数,那是十分荒唐和可笑的。不过,这种荒唐与可笑的事情却时时不断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曾经还为此还遭受过各种各样的巨大损失。
在我们今天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用语言来作为承诺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其原因一是大众“信”、“义”的严重缺失。原因二是执政党曾经是一个非常无“信”无“义”的执政党。原因三是西方没有说话算数文化的严重影响。我所说的这三种原因,不是就原因而原因这样简单,而是这三种原因会给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与冲击,使得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变得非常混乱,最后导致的是我们各种痛苦与悲伤的不断加剧,而幸福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说,加强“信近于义”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言可复也”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悲伤、痛苦与幸福的大问题。
。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从有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和儒家思想的的确确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而着想,为了我们的国家而着想;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的更好,不是吗?
信,真是太重要了。人若是缺失了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就无正常秩序而言,生活立刻就会变得一团糟。不仅如此,尔虞我诈还会乘机泛滥,进而引发起更多的、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此外,信用的缺失还会无限的加大社会的各种的交易成本,使本来没有交易成本的变为有了交易成本;使本来很少交易成本的变为有了很大的交易成本。
信,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国家、政党、政府、企业的一种最经济、最安全、最方便、最适用、最美好的生存方式,离开了这种生存方式,说一定面临的就是混乱和死亡,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和国家、政党还有政府和企业,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