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三)
  北京与南京比起来显得大而阳刚。北京的宽阔,北京的城市庞大。北京应该是中国乃至亚洲建城区最大的都市。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乃至六环让其他的城市目瞪口呆。北京的长安街之宽,之重要会让任何一个城市逊色。这些在塑造北京庞大幻象的同时也在表明着北京的阳刚。与北京比起来,南京狭窄、拥挤和局促。
    
  南京在江苏无疑是建成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南京在同类城市中却显得过于拘谨。南京民国时期开始大量种植的梧桐树已经开始蔽日,在几十年后又给这种拘谨客观地造出了气氛。南京阴柔的可怕。这也是定都南京的城市都短命的一个可能解释吧!
    
  南京再宏伟的街道拿到北京也变得破败,再宽阔的马路放在北京都顿显狭挤。北京与南京给人的感觉都不再年轻。不象苏州和上海那样或羞涩或莽撞。他们过于沉重,都似乎已届不惑,对一切变故都习以为常。区别的是,北京是是个男性,满身阳刚,而南京是个女性,骨子里韧柔。四十岁的男人,人生第二青春才刚刚开始,而四十岁的女人,年轻渐渐地已成明日黄花。于是,在稳健的北京面前,南京表现得保守。从此之后,南京终究逃不出没落的宿命。
    
  
  这种没落在两地的建筑上体现无疑。南京的高层似乎并不比北京少,特别是在两个城市的明城墙的范围内,今日南京的高楼绝对在数量上压过北京。在这数量的背后是北京建筑的和谐和南京建筑的杂乱。北京大部分城区的楼并不是很高。但给人的感觉却很雄伟。这是建筑搭配的魅力。这种雄伟来自于街道的宽广、占地的巨大的映衬和同类建筑并排的相得益彰。在北京一座楼可能有十五层,但你并不会感觉它象南京同样高度建筑般的瘦弱。。因为它的占地面积可能是南京同类楼圉的三到四倍。而且北京的建筑往往统一的给外墙进行装饰,于是大屋顶在北京遍地开花。虽然北京的建筑没有南京建筑的花样繁多,但也绝非千篇一律,完全雷同。这样你在整个北京城感到沉甸甸的压力的同时,呼吸却依旧轻松。南京的建筑布局混乱,样式无章。具体到每个个体上也无法大气。高层虽然不少,可惜的是它光有高,而没有大,南京的高层建筑给人总难逃瘦削感,无法让人对它肃然起敬。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一以贯之的建设理念,造成了南京建筑致命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即使有一两个闪光的建筑,也无法留给耳目一新的感动。当你走在并不宽广的街道上,看到两边倾立的顺势而上却又格调不一的建筑,心里有难以名状的别扭。长久的生活其中,你的内心油然而生压抑。这就是南京。
    
  不过南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这几年改造,南京主要干道两边很破的房子却没有北京那样耀眼。当你坐着公交车从北京西单一路向北,两边破落的景象让你似乎走进了90年代初的苏北县城。
    
  同为古都,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明清遗产,而南京由于战乱,结果只留下民国的旧存。由于建国早期在建设理念上失误,北京明清古城的格局已经被破坏,但由于中央的重视,一些重要建筑还是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在70年代之后,北京的建筑类文物基本上没有遭到伤胫动骨的损伤。南京则没有这么幸运。解放后,南京成了后娘怀中前娘生的长子。惩罚加提防,对民国的东西基本上放任自流。直到今天还在不断的被破坏,清除。搭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的壮举表明南京政府似乎醒悟了并作出努力来纠正,但可惜的是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在曾经是东王府的瞻园,在国民政府的花园,在前中央博物院的大院,你一抬头便是园外高层的面砖和玻璃。眩目的败笔不给你的视觉一点情面。
    
  地道的南京人与土生的北京人碰面,似乎彼此都难生好感。南京人到北京和北京人到南京也是一样。北京使南京嫉妒,南京被北京猜忌。轻蔑的嘲笑笨拙地藏在二京的心底,一不小心就不文雅的蹦出。
  
  尽管南京永远不会屈服,也从来不会放弃,但北京在一切方面压倒了南京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暂时看不出可以扭转的趋势。
    
  南京不再是北京同一层次上的对手,这是南京无法倾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