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皇帝:如何做到侍君如父?

面对皇帝:如何做到侍君如父?(1)

前面,我们说到了和珅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如下四点:第一学识渊博;第二出身满洲;第三相貌堂堂;第四聪明伶俐。

但是,只是凭借这些条件,和珅是不会赢得乾隆皇帝一世的重视的。事实上,我们知道,在整个乾隆朝后期,自从和珅平步青云、迅速崛起以来,一直到乾隆皇帝病死的时候为止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和珅本人是一直深受乾隆皇帝重用的。和珅在朝二十多年间,重要的升官和封爵就达五十次之多。

是什么原因使得乾隆皇帝二十几年如一日般长久的重用和珅呢?是不是和珅有什么别的大臣不可替代的才能呢?

别的大臣不可替代的才能,和珅有一些;但更为重要的是,和珅在与乾隆皇帝相处时候的态度:侍君如父。

也就是说,和珅在与乾隆皇帝相处的时候,除做到了一般大臣都会做到的诸如掌握乾隆皇帝的喜怒哀乐和个人好恶、利用各种时机在乾隆皇帝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等等之外,和珅还做到了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对待皇帝。

具体说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机会,施展才华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想与乾隆皇帝相处融洽,就要在乾隆皇帝面前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大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知道,这是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一项基本条件。

那么,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抓住机会、施展才华呢?

第一,与乾隆皇帝和诗。

关于中国古代帝王们的生活,大都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大都是赳赳武夫,在文采上要差一些。这一点,和珅也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和珅还知道,当今的乾隆皇帝不但能征善战,而且诗、文、书法俱佳,真可谓文武双全。就这一点来说,乾隆皇帝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所有皇帝中是水平最高的。而且,乾隆皇帝本人也是引以为荣的。而以上这些,是自己在咸安宫官学学习的时候就非常了解的。

因此,和珅在真正接触到了乾隆皇帝以后,就决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要在工作上做得出色,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诗、文、书法作为突破口,来赢得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好感。

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对乾隆皇帝所作诗词的风格、用典、喜用的词句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偏爱,甚至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与和珅同时代的钱泳曾评价他的诗说:他的诗偶有佳句,很通诗律。和珅的诗作统统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阅后,怎能不喜,很多时候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亲为了。在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皇帝的命令所为,如《奉敕敬题射鹿图•御宝匣戊申》一首:

    木兰较猎乘秋令,平野合围呦鹿竞。
    霜叶平铺青嶂红,角方晓挟寒风劲。
    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
    文修戒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

和珅还经常与乾隆和诗,历史档案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和诗的文档。

第二,模仿乾隆皇帝书法。

乾隆皇帝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

第三,言谈话语委婉动听。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多少人乐意听到逆耳的话语,尤其是像乾隆这样的一国之君,心高气傲,整日围在身边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句子。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因此他在侍奉皇帝的时候,就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紧睁眼,慢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做到将话说得委婉动听。

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和珅在处理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前后的活动了。

乾隆年间,林爽文在台湾兴兵起义,负责镇压的部队屡屡受挫,引起了乾隆的担心,他表示要御驾亲征。

和珅一想,就这几个毛贼,诺大的一个朝廷谁都管不了吗?非要让皇帝前去御驾亲征,台湾35000多平方公里一块土地,当时大陆乾隆爷管的面积有多少?1300万平方公里,您放着1300万平方公里不去管理,为3万多平方公里就御驾亲征,这不明显咱们大清朝没人吗?如果您去了台湾,那大陆这边这1300万平方公里势必会乱做一团,因此和珅要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皇帝不去,人民起义谁去给镇压下去?您别着急,和珅在这个时候说话了:皇上,我跟您说,台湾战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您看您在您统治的几十年里,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收了,只征一点地税,哪见您这么好的皇上?但是台湾这里肯定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是什么原因呢?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他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在这里。所以依奴才愚见,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换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短短的几句话,乾隆爷听了很中用,很爱听。你看和珅话不多,第一阻止了乾隆爷亲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爷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几句话,乾隆爷还很高兴,原来就这么点事。你说,乾隆听着得多舒服?他能不喜欢和珅么?

二、生活起居:体贴入微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乾隆皇帝是个皇帝。

但是,在和珅眼中,乾隆皇帝不仅是个皇帝,更重要的,乾隆皇帝是个很普通的老人。和珅发迹的时候,乾隆皇帝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而且乾隆皇帝还越来越老。因此,在和珅看来,在更多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倒不像是个皇帝,而更像是个很普通的、很慈祥的老者。在乾隆皇帝身上,和珅似乎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他看到,乾隆皇帝也有我们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因此,学会如何照顾好老年的乾隆皇帝,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二项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照顾好老年的乾隆皇帝呢?

第一,照顾好老年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

照顾好老年乾隆皇帝,这本来应该是宫女、妃嫔、太监们的职责。但是这些宫女、妃嫔、太监们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乾隆皇帝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乾隆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进行多种语言文字交流。所以,和珅对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的。

更为重要是,年老的乾隆皇帝也与平常的老年人一样,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服侍照顾,体贴周到。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第二,照顾好皇太后的生活起居。

在历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想要亲近什么人,如果能够从他身边的人入手,对他尊敬的人表现出同样的,甚至更强的尊敬,对他关心之人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往往会被引为同道,使人一见如故,收到奇效。

乾隆皇帝这个人是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的,乾隆留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就描绘了母子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依恋。这些诗往往借节日中母子相聚共庆为题材。比如每年五月,石榴花开,端阳佳节来临的时候,乾隆总是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他的一首诗就记叙了这一热闹的场面:

    快霁天中景丽鲜,宜人都为利农田。
    轻阴乍晴招惊牖,永昼如迟竟渡船。
    斜叶焦云亭畔卷,低枝榴火沼中燃。
    五丝彩缕随风俗,愿比慈宁寿算绵。

母子之亲跃然纸上。

每当太后大寿之时,乾隆总是不惜财富把寿庆办得隆重喜庆,场面宏大,让母亲满意、高兴。当时的一篇文章详细地记录了乾隆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情景,极尽人间能事:

“十余里中各在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视市廛,绵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满卷屋,九华三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依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右惊,右盼复眩,游者加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极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彻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

这一大段繁琐冗长的描写,足以表现出当年祝寿的盛况,也可以看出乾隆对母亲的挚爱。

每当皇太后寿诞之日,和珅会与侍卫们一起,亲自抬着太后的凤辇,乾隆看在眼里,心中不由更加看重、欣赏和珅。

乾隆皇帝孝顺他的母亲到了什么地步?乾隆皇帝每天命令宫女给他的母亲梳头,把掉地下的头发一根一根捡起来,最后等到他母亲去世以后,把所有的头发都集中到一个盒子里,专门用黄金铸一个金发塔,这个金发塔现在保存在故宫里面珍藏着。外面是黄金的,里面是空的,空的盒子,盒子里面装的是头发。

崇庆皇太后在乾隆六十七岁的时候,以八十六岁高龄崩逝,乾隆悲恸欲绝,当即剪发,服白绸孝衣,为太后守孝。乾隆罢朝三日,长跪不起,就跟灵堂那儿,谁搀也不回家去,那个时候您觉得他是皇上吗?很多人都劝乾隆皇帝,劝乾隆皇帝要节哀,要慎重,要以国家为重,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和珅没有劝过乾隆皇帝一句话,乾隆皇帝跟那儿跪着,他也在那儿跪着,乾隆皇帝不起来,他也不走,他自始至终陪伴着乾隆皇帝,一句话都没说,和珅没有劝过皇帝一句话。这个时候和珅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三天以后,乾隆皇帝瘦了,和珅也瘦了。乾隆皇帝后来作诗一首记录了太后故去之后的深切怀念:

    游岁黑甜何处乡,从容掖辇祗如常。
    孙曾侍宴到不代,歌舞行时娱一堂。
    忽尔醒来余寂寞,泛焉涕出切悲伤。
    因思向日即真者,非梦原都是梦场。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在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和珅的官,武职 -- 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文职 -- 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办理藩院尚书事;学职—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石经馆正总裁、国史馆正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钱官 -- 崇文门税务监督;内职 -- 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事务;爵位 -- 太子太保、伯爵、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