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大香格里拉
稻城:最后的香格里拉



稻城古名"稻壩"(藏語音譯),意為"山谷開闊地"。東漢為白狼羌地,唐屬吐蕃,元屬吐蕃路宣慰司,明屬朵甘都司,清屬里塘土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土歸流",設稻壩委員。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此試種稻谷,祝其成功,奏設"稻成縣"。宣統三年(1911),正式核準設置"稻城縣",隸屬康定府。民國十四年(1925),屬西康屯墾使行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西康省成立,改名"稻城縣",縣名沿用至今。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后,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稻城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東側,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地處北緯27°58′--29°42′,東經99°58′--100°38′之間。東和南與涼山州的木里縣接壤。西與鄉城縣、雲南省香格里拉縣連界,北和理塘縣毗鄰。全縣南北長191公里,東西寬63公里,呈長條形,幅員面積7323平方公里。縣城海拔3750米。北距州府康定432公里,省會成都810公里,南距雲南香格里拉300多公里,是甘孜州第四高城。
  稻城全縣轄3個工委13鄉1鎮。全縣有藏族、漢族、納西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黎族、白族等民族,共有2800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26000余人,占全縣人口的93.85%。
  近年來,由於"天保"工程的實施,稻城縣告別了"木頭財政",實施了"一、二、三、四"發展戰略,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的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丁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子山自然保護區"為龍頭的旅游業日趨發展,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好評。
  稻城的美在1928年就已聲名遠播。當時一個叫約瑟夫·洛克的探險家發現了它並用鏡頭展現給美國人。約瑟夫用黑白軟片拍攝了仙乃日、央邁勇雪山的的靚麗風景,在美國展示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根據這一美景的圖文資料創作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將香格里拉(Shangrila)引入人們的記憶與想象里,無數的攝影家、探險家開始尋找並發現這一人間仙境。
  上世紀末,稻城的美景突現於人們眼前,人們那翹首以待的視線頓然聚焦於稻城,開始用圖片,用畫筆,用文字,用心靈感受這雪山的神奇。
  稻城北部的高原寬谷區,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體遺跡,即界於理塘、鄉城、稻城三縣間的,有"稻城古冰帽"之稱的海子山自然保護區;中間為山原區,有以廣袤遼闊、牧草豐茂的河谷、草原著稱的傍河景區,景區內有清澈秀麗、群魚穿梭的赤土河以及山勢雄偉、四季景色分明的波瓦山;南部為高山峽谷區,有以念青貢嘎日松貢布雪峰名揚天下的亞丁景區。
  稻城曆史文化悠久。這里的藏族不僅全民信教,而且教派眾多,除原始宗教苯教以外,還有寧瑪派(紅教)、格魯派(黃教)、噶舉派(白教)、噶當派、薩迦派(花教)等藏傳佛教的若干流派。各派的寺廟規模不一,全縣總共有大小寺院14座其中雄登寺和貢嘎郎吉岭寺最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