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鄉音:海峽對岸的鳥兄 謝謝妳了 辛苦哦




背簍湘西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爲伴,也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致,是娘家家境的標誌,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背簍”就是這種背簍;摘包穀、粟穀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 柴、扯豬草用“柴背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還有一種專供男人挑包穀標棒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隻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簍串起來,包穀插得緊紮紮的,挑在肩上便於下高坡陡崖;另有一種木制背簍,幾根木棒,串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系著,以此背原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背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雲深處的木樓。    背簍,在山裏人看來,一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背簍上的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