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有许多的现代人对于孔子的这句话耿耿于怀,包括许多的所谓文科的教授、硕导、博导。其实这些人根本就没有理解孔子的这段话的意义,然后就大放厥词,真是可悲。实践证明,这些人不过是一些整天价混吃混喝的无耻“文化”骗子而已,而现在的大学里处处充满了这样的骗子。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里最关键之处就在于“道”,而不是父亲随便说的什么,如果将父亲所说的话都当作“道”也是错误的。所谓“道”,在此的意义是人生的道路,能够称得上是人生道路的相关内容,应该是非常高的层次了,也可以说,关于人生道路的相关内容应该是人生最高层次的内容了。所以说,这样高层次的内容才能够称得起“父之道”。否则,应该称其为父之言,而根本就不是“父之道”。
按孔子思想,“父之道”是“三年无改于”的,但父之言就不好说了,孔子并没有讲父之言三年不能够改。当然,孔子也是不会说这样的话。之所以有许多的人对孔子的这句话耿耿于怀,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将“父之道”当作父之言了,或者这些个人他们从根本上就分不清什么是“父之道”,什么是父之言。
我们以上讲过,这个“道”不是一般性的语言。如果这个父亲所讲的是一般性的语言而不是所谓的“道”,这就没有办法了,这个一般性的语言而非“道”的东西就没有办法进入孔子在此所创造的价值链当中去了。换言之,这个所谓一般性的语言而非“道”的东西就无法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圣言发生任何关系了。
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改变父亲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之路,这是一个条件,也是一个考验。能否满足这个条件和是否能够通过这个考验,这将是“孝”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为什么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呢?按照周礼,父亲死后,儿子要守
孝三年。大概孔子是借用了周礼守孝三年之规定,来告诉儿子们如何孝敬父亲和别人如何来证明他是否孝敬了自己的 父亲。
“可谓孝矣”。
从父亲健在看儿子的志向,到父亲过世看儿子的行为,最后儿子三年没有更改父亲之道,这样才可称其为孝。这是孔子为我们制定的孝的准则和标准。
这个孝的准则和标准是孔子为儿子与父亲单独制定的,当然孔子还为子女对父母共同的孝也制定了准则与标准。
孔子为什么要对儿子为父亲的孝单独制定准则与标准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孔子要想更好的维护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其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都是力图更好的维护好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它们彼此没有矛盾。说到底,其实这个社会原来就是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在这一点上毋庸置疑,当然力图维护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社会本身就没有什么不合适的,难道不是吗?
今天自己是儿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明天你就是父亲,你的儿子也“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样世世代代下去难道不是很好吗?这难道说不是有益于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