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学而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没(mo,四声)----父亲过世。三年----按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父之道----父亲的思想或者一套规矩,也可以认为是父亲认定的人生之道。
“父在,观其志。”其,就是他的意思。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而没有讲母在或父母在,观其志,为什么呢?看来母亲是与“其志”是没有关系的。是的,由于男女间的理性和体力上的巨大差异,女人是无法产生和履行志向的。换言之,由于理性及其体力的巨大限制,使得女人思想上已经产生不出所谓的志向了。退一步说,即便是产生了志向,从根本上讲她们也是履行不了。所以说,只有父亲才能对他的志向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其”是指他的意思。他,就是指的男人,而不是女人。“父在,观其志”实质是指的父亲在,要观看儿子们的志向,而不是女儿们的志向。如果女儿们也有志向,那就不存在“父在,观其志”的问题了,那完全可以讲父母在,观其志了,不是吗?
志,既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又是对孔子本身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譬如,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志于道”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大丈夫英雄气概等等。
志,对于一个男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一个男人没有了志,那他与一个废物没有二样。
那么何谓志呢?志就是心意,就是心想要做的。譬如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和另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作为一个男人,无论如何得有自己的志向,而这个志向必须得在父亲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如果你今天是一位父亲,那就毫不犹豫的帮助你的儿子建立他的志向,而完全不需要儿子的母亲为其帮助建立志向。你如果得的是一位千金,那就没有必要麻烦此心了,还是动动别的脑筋吧!
父没,观其行。这几个字的意思是,父亲过世了,就要观看他的行为。
我们知道,孔子生时的状况是,人的平均寿命较今天而言非常的低。据说在今天的非洲某些国家,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不足40岁。我们就按今天某些非洲国家不满40岁的平均寿命来推断孔子时的社会平均寿命值应不为过。
试想,如果孔子时的社会平均寿命为不足40岁,如果一个人18岁生有儿子,等到他的儿子18岁时,父亲已基本上快要离开人世了,不是吗?所以说,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决不能离开孔子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孔子时,大概在父亲过世时,他的儿子一般都在20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儿子可以作为成年人对待了。既然如此,作为这个年纪的儿子立志应该没有问题。在这种的情况下,他的父亲过世,别人当然可以且有理由来观看他的具体行为了。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思想应用起来会更加方便与有力。因为今天人们平均寿命延长了许多,“父在”的时间会相当的长,譬如父亲80岁了,儿子才60岁;“父没,观其行”的时间也会随之而延长,譬如父亲80岁过世,他的儿子60岁,待到儿子也80岁时,又过了20年。
“父没,观其行”实质上就是看这个人在他的父亲过世以后还是否落实和执行他的父亲在世时所立的志向,在这个期间还存在着诚信的问题。
在这里,孔子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判断一个人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