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关于温。
  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温”、“良”、“恭”、“俭”、“让”。《论语.述而》中也有:“子(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记述。这样看来,孔子确实有温和的性情。
  温,就是和厚。温与和以及厚相结合都是暖和的意思,暖和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冷不热,而不冷不热则是人的最为爽快地感觉。从人类本身的生活习性来看,不冷不热的温度是最适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受此影响,从人类的相互交往的态度来看,他也不喜欢大冷大热,而是喜欢不冷不热,也可以说,不冷不热是人们喜欢保持的相互交往的态度。另外儒家讲求“中庸”,无过之无不及也是不冷不热的翻版。如果对这样的说法你有不同意见,你尽可以回味,自己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是喜欢不冷不热呢,还是大冷大热呢?
  温和的生活信条和与人交往的态度,还会产生许多对人身体的积极因素并非常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相反则会对我们人体造成程度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伤害,譬如紧张、狂躁和极端等等。
  温和的生活方式不是轻易就可以获得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掌握的各种知识愈丰富,你温和的程度就愈高,相反,你温和的程度就愈低,当然这要排除血型的成分,因为血型问题造成的所谓温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和。
  所以说,孔子所秉承的是人们本能的、最为喜欢的一种生活交往方式,难道我们不应该深深地感悟和学习这种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吗?


 
  关于良。
  良,易直。易直就是容易直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正直的意思。
  正、直是孔子经常使用且非常推崇的两个价值系统,孔子的许多思想观念都是围绕着正、直而展开的。
  良,是孔子的德容之一,也是我们普通人做人所追求的目标。譬如优良、良好,善良等等都是我们国人所认同的非常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非常好的道德品质它只能给我们带来种种益处而决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灾难和伤害,而给我们带来无穷灾难和痛苦的,正是那些非常好的道德品质的对立面。


 
  关于恭。
  孔子的确是一位在平常生活中非常恭敬的人,”有《论语.述而》为证:“子(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恭,有两层意义。一为恭敬,谦慎有礼。二为奉行,谨守其职。
  恭敬引申的意义为:恭所以给事,敬所以承命。(之所以能够为人做事,就是因为恭。之所以能够为人承担使命,就是因为敬。)当然,在“给事”和“承命”当中,奉行和谨守其职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一个人不恭就没有人给你事情做,一个人不敬就无法承担使命。有许多的人之所以没有事情做就是因为不恭,有许多人之所以无法承担使命就是因为不敬。
  恭的全部含义都是积极的、认真的。我们学习孔子“恭”的德容,就是要增加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积极的、认真的含量。


 
  关于俭。
  俭,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价值系统,《论语》中曾多次出现俭的概念。
  俭的本质是足用,虽然它有节省的意义,但节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足用。
  俭,还有约束和不放纵的意义。
  足用的问题可以涉及到许多的方面。譬如,一个人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一个家庭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一个国家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全世界都必须面临足用的问题。
  面临足用的问题,我们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俭?还是不俭?孔子及儒家是取的前者。
  由于孔子及其儒家的影响,俭演变成一个优良的传统,被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接受,就是今天“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来源于孔子“俭”的思想。
  俭还有约束和不放纵的意义。约束和不放纵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设想,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约束和不放纵的人生态度他会是什么样子......。俭,可以产生足用的、对自己非常有益的结果,而这种足用的、对自己非常有益的结果对自己来说是非常的直接,也可以说,直接的不能够再直接了。正是有了足用的、对自己非常有益结果的直接,才给约束和不放纵带来了机会以至于能够产生更加丰厚的收成,也就是约束和不放纵给我们所带来的好处。
  俭,是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因为它而获得许许多多的益处!
  
  


 
  关于让。
  让,是孔子经常表述的一个价值系统。《论语》里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和“(泰伯)三以天下让”的孔子论述。当然,孔子也有不让的时候,譬如“当仁,不让于师。”
  在孔子看来,让和不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为什么要让和不让,也就是看让和不让的原因。
  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讲求礼让;泰伯三让天下。既然如此,看来是没有什么不可以让的了,也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让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有一条,当仁是不可以让的,就是老师也无法阻拦。
  看来孔子“让”的思想不是机械的,是根据具体的行为对象而决定让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