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学而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都是孔子弟子。也有一说,说“亢”为子贡的弟子,但无法肯定。
“夫子”,指孔子。“邦”,指诸侯国家。“抑”,还是的意思。“其诸”,或者、大概的意思。
大意为:子禽问子贡,“老师(孔子)到了一个国家,一定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自己打听来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的。他老人家得来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法吧。”
学而第十章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一段对话体。
2、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
3、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德容。
4、孔子是通过温、良、恭、俭、让的德容而获得了一个国家的政事。
5、获得了一个国家的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
关于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
“政”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系统,孔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围绕“政”而展开的。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正说明了孔子对于“政”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孔子对于这个国家政治的关心,对于这个国家政治的关心,说到底就是对这个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孔子一生虽然在国家的高级管理岗位上(中都宰、司空、司寇、代理宰相三个月)任职时间不长,但却对于“政”事非常精通,总结和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关于“政”的思想,这些“政”的思想至今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依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这一段子禽与子贡对话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于子贡对于孔子德容的评价,也就是“温”、“良”、“恭”、“俭”、“让”。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这样评价过自己,虽然孔子经常评价自己。
“温”、“良”、“恭”、“俭”、“让”是子贡眼中孔子的形象,是另外一个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孔子的观察而得出的结果,而不是孔子本身。
“温”、“良”、“恭”、“俭”、“让”这种子贡眼中孔子的形象后来被演变成我们后人学习孔子做人的标准,直至今天。虽然如此,目前我们在中国人的身上看到的只是“温”、“良”、“恭”、“俭”、“让”的影子而已。
“温”,就是和厚。“良”,就是正直。“恭”,就是庄敬。“俭”,就是节制。“让”,就是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