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民德归厚。”
为什么要“民德归厚”呢?“民”作为儒家的一个价值系统,它的所指是普通民众。无论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无论这个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普通的民众永远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也可以说普通民众永远占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或者是90%以上。这么大的社会群体对于每一个关心国家治理的人,特别是对于担任国家治理的执政者来讲都是不可能被轻视的,也可以说,这么一大群人的状况如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所以说,“民德”问题确实是一个大的不得了的问题。如果“民德”的问题解决的好,这个国家将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否则则是乱相丛生,根本无安定生活可言。儒家对于解决“民德”问题有一系列的措施与办法,“慎终追远”就是其中一例。当然,“慎终追远”只是“民德归厚”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还可以具体应用到个人、家族、帝王及士大夫阶层。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慎终追远”的良好风尚,最终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使得全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的幸福安康,难道不是吗?
针对每一个人而言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我们知道,一般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父母,而所不同的是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按照我们人类繁衍规律和社会的约定俗成来看,一般情况下父母亲比儿女们至少要长20岁以上,有的情况下,父母亲要长儿女们30--40岁,还有的情况下父母亲要长儿女们更大的岁数,而这个岁数的差距是恒定的、不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亲一般地说要比儿女们有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体验和认知,如果再将几代人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体验和认知综合起来,那会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一般说来,儿女们对于父母亲及其祖先的教诲最为容易接受。将这一笔精神财富很好的继承下去的最好办法就是“慎终追远”,如果将这些精神财富很好地继承下去了,那本身就是“民德归厚”,“民德归厚”又反过来为生活的人们提供更良好的生存环境,不是吗?
儒家讲求亲情,中国人也讲求亲情。亲情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有许多的具体内容和载体来保证,“慎终追远”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亲情分横向和纵向,生活的和故去的,横向的和生活的亲情我们暂且不说,纵向和故去的人的亲情如何落实?儒家开出的药方之一就是“慎终追远”,也可以说“慎终追远”是能够保持住我们与自己的父母亲与祖先亲情的非常重要的举措,然而,恰恰是能够保持住我们与自己的父母亲与祖先亲情的非常重要的举措,又是“民德归厚”的重要保证,事实上“民德归厚”最终又促进我们中国人亲情观念的不断发展,这种亲情观念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又使得人们更好的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样,人民的社会生活就进入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不是吗?
再说句题外的话,其他的文化种类,譬如佛教、道家、教为什么几千年没有替代儒家而独占鳌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存在像儒家这样的众多的,密密麻麻的、非常实用且须臾不可离的价值系统。更可笑的是毛贼还妄图用其自己的烂“思想”取代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学说,真是不自量力,最后落得个螳臂当车,蚍蜉撼树的可耻下场!
针对每一个家族(庭)而言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家族(庭)对于儒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结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如果一个家族(庭)治理的不好,它直接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以至于不利于太平天下的形成。所以说,儒家特别的重视家族(庭)的治理结构,为此而设计和提出了许多的方案和意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可谓一则。
家族(庭)作为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得到了儒家的特别的重视,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也。家规与国法的有机结合,为最终整个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古时的国家为什么治理的这样好,以至于成为世界上治理最好的国家,这其中不能抹杀和忽视家族(庭)治理结构的突出作用。
怎么样更好的发挥家族(庭)治理结构的作用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父母的地位在家族(庭)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他们为这个家族(庭)所做的贡献是突出的,如何对待他们的“终”,或者是对于他们的“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会非常强烈的影响着这个家族(庭)的正常安定生活。此外,今天是这个家族(庭)的重要成员,明天、后天就会成为这个家族(庭)成员的祖先,对待这个家族(庭)祖先的“远”态度同样会非常强烈的影响着这个家族(庭)的正常安定生活。只有“慎终追远”才能够使这个家族(庭)的生活正常安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慎终追远”也可以使“民德归厚”,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保证这个家族(庭)的生活正常安定。
家族(庭)的生活安定正常了,国家也容易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有可能太平。我们国家古代的贤人们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从而将国家治理的相当出色,以至于达到了全世界顶好国家行列,进而在其中保持了几千年,难道不是吗?
针对帝王而言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帝王也是人,他也有父母及祖先,他也存在着是否“慎终”和“追远”的问题,而且他的这个问题对民众的影响更大,可能的话,这种影响将还可能会记载于历史,真是来不得半点儿的疏忽与闪失。相反,如果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对于民众的正面影响也是深远的,“民德归厚”的效果也是巨大的,包括历史性的。
帝王面临“慎终追远”的问题要比普通民众来得更加严峻,因为一般情况下,帝王的父亲就是前帝王,这是“慎终”的问题。“追远”的问题往往是涉及到开国的帝王,如果这个帝王是存在于本朝的后期,那他所面临的“追远”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因为他要追念的人太过庞杂。
帝王们一般都会小心翼翼的处理“慎终追远”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民德归厚”的问题。从我国历史上若干朝代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点来看,它的“民德”应该是“厚”的,不然它也成为不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当然他的“慎终追远”的问题也肯定是处理的相当得体,不然也不可能会“民德归厚”,不是吗?
看看“今朝”的一个又一个的“帝王”吧!有谁知道他们是如何“慎”的“终”?又有谁知道他们是如何“追”的“远”?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民”吧,他们还有“德”吗?“厚”还如何谈得上?看到此,这一些“帝王”们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面红耳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