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的危险性与代价。
我们知道,所谓“过”就是已经超越了正确的界限,这种对于正确界限的超越包含着程度不同的危险性。譬如,违反交通规则实际上就是“过”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过”有许多的时候并不直接导致程度不同的交通事故,但是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危险性,如果不消除这种危险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大小不一的交通事故。还有的时候这种“过”就直接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这些就是“过”在此的全部危险性所在。
在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中,也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不知道为数多少的、各种各样的“过”与不“过”的问题,国家和社会也不例外。这些的“过”实质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险性,如果将这些危险性全部相加起来,那后果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这些危险性,当然我说的不是全部的危险性,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住自己一生以及社会、国家的全部危险性,我想说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控制住自己一生以及社会、国家的危险性,那样的结果又着实让人欣喜不已,难道不是吗?
“过”的危险性的产生与对“过”的认知程度有关,认知程度越高,控制“过”的危险性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相反,控制“过”的危险性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以上我们曾经说过,“过”与不“过”的标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最多的就是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而无论它是什么样的“过”与不“过”,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等等等。你尽可以不相信这样的结论,但你永远无法否认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从而了解和认知更多的关于“过”的标准,最大限度的去控制“过”的危险性,进而使自己和家人们及其这个国家、人民都能够生活的更加幸福安康!
“过”不是无成本的,“过”是有代价的。有的时候这种“过”的代价与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还有的时候这种“过”的代价与成本是人的生命与家庭,再有的时候这种“过”的代价是战争和国家的灭亡,难道不是吗?
如果“过”的代价是金钱,那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赚取;如果“过”的代价是生命,那也就是涉及一个人而已;如果“过”的代价是战争,那样的残酷与血腥......;如果“过”的代价是......,那样的......。
所以说,“过”的代价可以是很小很小,也可以是非常的巨大。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去讲,“过”都是有害无益,不是吗?我们要真正能够化解这些“过”的代价,也就是说尽我们的最大力量去消除这些各种各样“过”代价的种种风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去孔子思想及其儒家文化中去找答案!
关于“过”的危险性与代价。
“过”是可以变化的,而绝对不是静止的。它可以由小变大,也可以由大变小;它可以由弱渐强,也可以由强渐弱;它可以由非连续性变为连续性,他也可以由连续性变为非连续性等等。
所谓由小变大,就是对小“过”如果不引起警觉而加以控制,很可能就会发展为大“过”,相反,如果已经成为了大“过”,由于方法得当,大“过”也可以变为小“过”。“过”的强、弱关系的转化和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等的转化的道理与大、小“过”转化的道理亦同。但是,“过”的大、强和连续性等都为损失最大数,相反是最小数。
对于以上“过”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关系,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都有其详尽的理论细则以及正确的掌控方法,无论你是将其应用在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政党的风险控制、运作和发展上,无一不招招灵验!
最后,其实“过”的“身影”并没有离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有多远,共产党、共青团、企业和单位的纪律处分当中都有一个所谓的“记过”,难道不是吗?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远离“记过”这个肮脏的魔鬼!
关于“过”的多样性、复杂性。
“过”的点、面、线等非常的广泛,对此我们称之为“过”的多样性。“过”的结构异常丰富,有时点的“过”可以影响或者演变成面的“过”等等,对此我们称之为“过”的复杂性。
我们首先以建筑业的砌墙为例,砌墙中有可能出现点的“过”,(墙面的某一点的过)有时还会出现面的“过”,(整个墙面的过)还有时出现线的“过”。(墙角直线的过)
其次我们再以教育乱收费为“过”的例子,如果某一个学校乱收费则可为一个点,如果某一个地区的学校全部乱收费则可为一个面,如果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都乱收费则可为一条线。再者说,一个乱收费学校的点可以影响甚至可以演变成一个地区这个面的学校的乱收费。同样,一个地区这个面的学校的乱收费可以影响甚至演变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线上的乱收费。反之也可以,中央到地方的这个线可以影响某一个地区的这个面,某一个地区的面,也可以影响某一个地方的点。
综上所述,“过”可以说无处不在,也可以说只要事物存在,“过”就存在,当然也可以这样说,“过”可以出现在时空的任何一个交汇点且还会相互影响与转换,这就是“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过则勿惮改。”
其实孔子的这句话是讲过与不怕改正的关系,看来是有人害怕改正过失,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那为什么会害怕改正过失呢?这是我们需要研讨的问题。
害怕改正过失得首先知道这是过失,不然怎么会害怕改正过失呢?知道有了过失但却害怕改正,关键的问题是在于害怕,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于改正过失所付出的成本上,这个成本包括金钱、名誉、地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害怕改正过失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私欲。所以儒家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就是善与恶,也可以说人的一切的行为最终都得落脚在善与恶之上,也可以说是善与恶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在此问题上,是恶产生了私欲,私欲又产生了金钱、名誉、地位等等的外化,这种私欲的外化又产生了改正过失的害怕。所以说,若想“过则勿惮改”,其最根本之处就在于人们对待私欲的态度和能力上,换言之,人们对待私欲的态度和能力决定了“过则勿惮改”的效果,也可以说,他对待私欲的态度坚定,遏制私欲的能力比较强,然后“过则勿惮改”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和效果也就比较好,相反,则“过则勿惮改”的成功率就会比较低和效果也就比较差,说到底这还是善与恶的较量。从另一个方面讲,只是单纯的“过则勿惮改”还不行,如果不加以其它善的配套措施来配合,是很难实现“过则勿惮改”的目的的,不过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学说是从来都不缺乏这些与之配套的善的种种措施。
“过则勿惮改。”
“惮改”,就是害怕改正的意思,难道对于“过”的改正只有“惮改”一种方式吗?我认为,对于“过”的改正方式至少还有以下两种,一、善于改“过”,曰:“过则善于改”。二、喜欢改“过”,曰:“过则喜欢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却不“惮改”,相对而言这是一种道德水平。有了“过”却善于改正,相对而言这也是一种道德水平。有了“过”能够喜欢改正,相对而言这又是一种道德水平。
孔子讲“中庸”,“中庸”的本质就是无过无不及,这种无“过”的能力真是一种神圣,它比改“过”的档次又不知道高级了多少倍!
说来说去都是如何改“过”,但为什么要改“过”呢?说到底,改“过”的最终目的就是去恶加善,因为任何的“过”最终都不是善的。
“过则勿惮改。”
大意为:有了过错就一定不要害怕改正,这是对孔子这段话的最为简单的解释。其实孔子这段话的全部内涵远非如此,它还有涉及到与此相关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何谓“过”的问题,“过”的标准问题、“过”的不同标准的关系问题,“过”的社会学属性与自然科学的适用问题等等等等。
“过”的产生原因和属性也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过”自身还存在许多复杂的属性,譬如,“过”的危险性和代价以及多样性与复杂。
人为什么一定要改“过”呢?改“过”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吗?这也是我们所必需要回答的问题。
除了“过则勿惮改”,改“过”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方式?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努力研究的问题。
“过则勿惮改”与”中庸”的关系也是我们所必需回答的,从本质上讲,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所以说,在孔子的“过则勿惮改”这句话里面存有非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联系,我们试图将其解析清楚,以益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