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学而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成德之名。“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固定、巩固)。“主”,为主。“无”,通毋(即不要的意思)。“勿”,禁止。“惮”,(dan,四声)害怕。
  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了也难以坚固(固定、巩固)。要以忠和信这两种品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君子所存内涵非常丰富,换言之,君子是由许许多多的不同内容所构成的,复杂非常,很难给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无奈,古人将其定位于“成德之名”。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们从其另一面理解就是:君子厚重才有威严,所学的才能坚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君子的一个侧面。此外,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还具备这样一个事实:“不重”和“不威”的君子也是存在的,这又是君子的另外一个侧面,其实君子的全部就是由这些不同的侧面所构成的。随着“《论语》今解”的不断进展,我们可以将孔子所认定的“君子”内涵的不同侧面不断地展现给大家。
  我们知道孔子此时所讲的“重”就是厚重的意思,为什么“君子不重则不威”呢?还“学则不固”?首先,所谓“威”就是一种外表,你如果轻视这种外表,那你的内在一定不会坚固。既然如此,当然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了,同时所学也不会坚固,这是一种说法。
  我认为: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在“重”。所谓“重”,它含有以下有效成分:1、分量大。2、高贵。3、庄重。所谓“威”,它也含有以下有效成分:1、威力、威势。2、威严、尊严。3、威慑、震慑。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一个君子他的“分量”很轻,又不高贵,还不庄重,请问,他能够产生威力、威势、威严、尊严以及威慑、震慑的能力吗?我们还可以将老虎与老鼠作一个比喻,老虎与老鼠相比有分量大和高贵的品质,所以它才有了威力、威势、威严和威慑、震慑的能力,而老鼠呢?由于它分量小,又不高贵和庄重,所以它才不具备威力、威势、威严和威慑、震慑的能力,难道不是吗?


 
  其实,“君子不重则不威”所全部包含的是三者和一个肯定的关系。三者为:君子、不重和不威。肯定的关系就是则。三者的相互关系是既联系又互为逻辑,即:没有君子就没有重的问题,没有重就没有威的问题,没有威也就没有君子和重的问题;则之所以是肯定的关系,就是因为则是代表一定的意思。在三者的关系当中,首先必须得确定是一个君子,然后才有可能重;不是一个君子,重的问题便无从谈起。是一个君子,然后不重,也一定不会有威。首先是一个君子,然后再设法去重,等重了以后,才会有威,这才是这三者关系的最佳效果和目的。
  综上所述,“君子”----“重”----“威”是一个三部曲,那我们怎样才能完成这三部曲呢?
  首先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以上我们讲过,君子是一个孔子经常使用的、结构复杂的综合体,无奈先辈称其为“成德之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何谓君子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一、君子的不同内涵在《论语》中已经基本上都得到了展现,所以说我们从《论语》当中就可以学习和了解到君子的全部标准和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按其认真地去做,成为一个君子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二、古人称君子为“成德之名”,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儒家认为人有一个成德的年龄限制规律。一般情况下,男人在40岁以后才能成德,当然这不是对女人而言的。按儒家的理论,女人是没有成德的问题存在,无论她的岁数有多少,这不是对女人的歧视和无理,而这是现实。(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可以非常细致的研讨)从这一点来看,男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德的君子,那还要等到40岁以后。不过人生苦短,40岁的年纪也是转瞬即到,但这并没有丝毫的遗憾和抱怨可言,因为这是规律使然。
  
  
  
  
  

   
  其次我们来谈怎样去“重”。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何谓“重”我们在以上已经说过,现在我们只说如何去“重”。
  孔子这里所说的“重”是与“君子”和“威”的两个概念相紧密联系的;也可以说此时的“重”是在“君子”之上的;也可以说是首先有了“君子”,然后再去寻找其上的“重”。
  “重”就是分量大、高贵和庄重,那存在于君子之上的这些分量大、高贵和庄重的有效成分去何处寻找和应用呢?我们可以这样去看:1、在孔子时,这些所谓“重”的有效成分当然可以从“六艺”和孔子思想当中得到。
  2、而在今天:
  a、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中去寻找和应用我们所需要的“君子”之上的“重”。
  b、由于我国历史上有无老子这个人而不定,所以说《道德经》很有可能为多人而作,从而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且相互矛盾,它在这一点上与《圣经》十分相似,因为其也是多人创作。所以说,凡是多人创作的作品它必然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且相互矛盾,这是人的创作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的《道德经》也不能够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君子”之上的“重”。
  c、佛教的本质是“空”,所以说“君子”和“重”的概念在此无法成立,当然我们也就无法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君子”之上的“重”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君子”之上的“重”我们只能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得到,而实在是不存在于其它!
  


 
  从孔子及儒家思想当中得到“君子”之上的“重”,主要还是依赖于“仁”、“义”、“礼”、“智”、“信”这儒家的“五德”。此外,从《四书》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其它的儒家经典不能够说没有了“君子”之上的“重”,但实事求是的说,为数不多了。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否则,迷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