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学而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谁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贤人之贤。“易色”,改变好色之心。“竭其力”,竭尽全力。“君”,君主。“事”,侍奉。“致”,犹委,顺从的意思。“致其身”,谓不有其身。
“贤贤易色”。
首先,“贤”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那子夏此时所言的贤谓何意呢?贤就是贤人,什么是贤人呢?贤人就是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何谓“贤贤”呢?“贤贤”就是有道德有才能人的道德和才能。
“易”,是改变的意思。
“色”,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一般情况下是指女色,但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的色就不是指女色。子夏此时所言的“色”是指女色。
“贤贤易色”的全部意义是:依靠有道德和才能的贤人的道德、才能方可以改变其好色之心。
“色”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价值体系,孔子曾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大意是:喟然而叹其终究也没有见到好德如好色的人。
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中的“好德如好色”,就是指好德不如好色,而且孔子从来没有见过好德与好色一个样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领会孔子的思想:1、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讲,好色是一定要超过好德的。2、孔子所见到的男人都是好色超过好德的人。3、孔子本身大概也是好德不如好色的人。(“色”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证明之。不过,这个证明过程需要等到解释孔子所言的“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时才能展现。)
根据子夏“贤贤易色”的理论,好色之心是可以通过贤人的道德和才能去改变的,而孔子对此的态度是“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究竟孰是孰非?肯定是孔子所言正确无疑,而子夏此时为孔子学生,对于“色”还缺乏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才说出了这样不成熟的话。对于此,也有人(吴氏)认为:“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词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我认为这位吴氏先生对子夏的批评还是非常中肯的,此外,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明,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孔子就是孔子,子夏就是子夏,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