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计划生育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2005年的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49%(总人口的29.7%)、22%、29%,相当于日本1950年、韩国1970年的情况。日本1980年第一产业人口降低到10.4%, 韩国1995年第一产业人口降低到12.5% [22]。22005年日本、韩国、台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4.6%、6.4%、6%,分别占总人口的2.4%、3.2%、2.8%。这三个地区目前工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30%(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64%(占全国总人口的32%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没有日本、韩国、台湾那样顺利,因为中国的老年化将拖后腿,中国没有当年这些地区那么好的人口结构。以韩国为例,据韩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公布的数字,该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2000年为7.3%(中国同样的水平),2019年将达到14%,到2026年时将超过20%。我们以韩国人口结构为“理想状态”。
要是期望30年后中国到达韩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中国今后人口情况如何?
根据国家计生委2003年预测,2035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将达到2.92亿。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的话,中国2035年总人口可达到14.49亿,老年化比例为20.1%,而依照“理想状态”,老年人只应该在1.058亿,就是说到时候中国老年人比“理想状态”多1.862亿。而要使继续计划生育的话,中国2035年人口只有12.54亿,老年化比例高达23.3%,而依照“理想状态”,老年人只应该在0.916亿,就是说到时候中国老年人比“理想状态”多2亿。
换句话说,中国要背负着2.92亿老年人口进入城市化。一方面是要养活这么多老人,客观上需要增加农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这是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老年人需要照顾,阻碍了他们的子女进城。此外,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一样大量进口粮食,需要留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结果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乏力,第三产业人口比例太低,城市化进程延迟。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是粮食荒,国家领导将面临艰难的决策。
10、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1980年以来的计划生育其实代表着舍本求末的发展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必然忽视人的因素,而导致粗放式的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资料:2003年我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 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石油占世界总量的7.4%,钢铁占27%,煤炭占31%,氧化铝为25%,水泥占40%。目前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即便以购买力计算,中国单位GDP所消耗资源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另外,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建筑物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要高50%以上[23]。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24]。由于资源利用水平低,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中国的最优势的草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中国人均年消费乳制品的量只有6公斤,欧洲180公斤,美国240公斤,日本120公斤,印度还80公斤。中国对草原的使用还非常粗放,饲养方式也不规范。由于市场的不合理,导致牧产品结构性的过剩,一方面是中国人均奶制品非常少,另一方面牧民却不得不倒掉大量鲜奶或者拿来喂猪喂牲口。中国草原利用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产业链的不合理,比如在整个奶业产业链即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利润比为1∶3.5∶5.5,可见广大奶农的利益最低。由于牧民在整个产业链收益太低,为了提高收入,就只好超载过牧。正常的养殖业赚不到钱,一些地方就养殖黑山羊出口创汇,山羊喜扒食草根,对草场极大破坏作用,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水土流失加剧,陷入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而发达国家几乎不养山羊。中国牧民很多还是传统的放养,对环境破坏大,而改成圈养后受益增加几倍,对环境也没有破坏。比如,养220多头绒山羊,如果用原始的放养方式,需要有5500亩草场来保证。但改用圈养后,100多亩草场就够了,并且每只羊的年产绒量还增加4倍多[25]。可见只要合理利用和管理,中国的草原资源还有巨大的潜力。近年内蒙古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畜牧产品和牧民收入不断增加,草场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植被覆盖面积从1999年的13亿亩增加到了2004年的17.5亿亩。
中国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却相当于以色列的9倍。中国目前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立方米,但是也比以色列要高。国际经验表明,只要有正确的用水观念、科学的用水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状况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以色列2/3的国土是沙漠和荒山,人均水资源只有260立方米,由于沙漠等的原因,可利用水资源更少。但他们为了克服缺水瓶颈,上世纪60年代发明了世界上最省水的滴灌技术,并修建145公里的输水管道从北方引水进沙漠。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每立方米水的生产能力达到2公斤以上,而我国只有0.87公斤。以色列居家过日子也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26]。
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节水和对雨水的利用,很多国家并通过法律和税赋手段来提高国民的节水意识,鼓励实施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雨水利用等[27]。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有些州立法,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丹麦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立方米的雨水,占居民冲洗厕所和洗衣服实际用水量的68%,占居民用水总量的22%。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国家,雨水多,水资源比中国丰富。然而,资源匮乏的日本深知水资源的宝贵,生活中节水可谓用心良苦。深入到生活的每个方面。针对有人在公共场所忘关水龙头的现象,日本采取了安装感应装置的办法。很多蹲式抽水马桶冲水时有大小便之分,两者出水量差别有好多倍。各大公司在开发家电产品时都注意节水。有些商店甚至规定像马桶这样的设备必须是节水的才能卖。例如,日本家家户户使用的节水马桶就比传统马桶节约用水30%以上。日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洗衣机用水量只是第二代洗衣机的40%[29]。日本还建立了中水系统,就是将洗澡水、洗衣机排水以及其他生活排水集中到一块,通过处理、净化之后,再用来冲洗厕所、洗车、路面洒水、浇灌花草树木等[]。
然而中国普遍没有节水意识。对水的浪费非常严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30]。中国城市和华北人均水资源确实不算丰富,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0.7—0.8。
宁夏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之一,但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不但对庄稼没有好处,反而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河北省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
在河南,街头洗车、维护草坪等用的都是自来水,一些高档洗浴、美容店,不但耗水多,而且缺乏废水回收处理设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高耗水行业以粗放的方式无情地消耗着日益匮乏的水资源。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政府实行亏损补贴。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发达国家1吨水的价格相当于10~20度电的价格,而中国大部分地区1吨水的价格仅相当于2~3度电的价格。目前中国城区家庭电费几倍于水费,水消费仅占个人收入约为1.2%。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我国城市普遍没有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国家科技部节水灌溉首席专家邱为铎高级工程师指出:因灌溉技术落后浪费的水资源高达国民总用水量的50%以上,是造成水资源匮乏、加重土地荒漠化的罪魁祸首。我国辽阔的荒漠化、沙化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光热资源。这一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有雪山星罗棋布,还有黄河蜿蜒流过。雪山和黄河不停地向荒漠化沙化地区补充地下水和地表水。这些水资源若用于地面灌溉实属杯水车薪,但若用于最省水的滴灌则绰绰有余。能以很小的经济投入和很小的水资源投入,激活荒漠化沙化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植物资源,可将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逐步建成特色农牧区、高效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
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人口减少几倍也不够。处心积虑地说中国人均资源不足,但又如此粗放式地利用资源,减少数亿人口,实在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