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前言
    
     1979年之前中国的宣传一直是“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让人信心百倍,有一种自豪感。但是1980年之后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人口众多”,在“资源丰富”后面加上了“人均资源不足”,并且宣传的重点是后者: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39亩的1/3;中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1/3;中国人均草原4.5亩,不到世界平均9.5亩的1/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58%。根据2005年公布的“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18%,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看到这些“人均不足”,让人非常沮丧,有生存危机感,有多位政协委员和学者甚至要求将“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删除。看来宋健、田雪原等专家的“7亿最适人口”的观点是科学的,甚至还有些保守;李小平、李伟雄教授的“三、五亿”人口目标才更为合理。因为中国人均资源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要提高人均资源,就必须减少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当然选择,可以说是“功高千秋”、“功德无量”,并且还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均资源”如此低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计划生育是功不可灭。
    
     那我们看看“世界平均水平”是个什么概念:
    
  2、人口密度和农用地面积。
    
     中国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宣传是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1]。但全球土地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全球陆地总面积13077.6万平方公里:其中原苏联约为224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85亿;大洋洲约897万平方公里,人口0.29亿;美国为916万平方公里,人口2.98亿,加拿大为909万平方公里,人口0.33亿;蒙古国面积大约160万平方公里,人口0.0244亿。上面这五个地区陆地总面积为5123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只有6.47亿。就是说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
    
     地球上的耕地分布也很不均匀,大量耕地集中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等人口相对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共有8.6亿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
    
     中国在宣传计划生育的时候只强调人均耕地,说印度人均耕地比中国多,闭口不说草原面积。但是中国还有60亿亩草原,其中43亿亩可利用草原,仅草原面积就超过了印度国土面积。但一说到草原面积时候,又说以人均计算,中国人均占有草原只有0.30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那么我们看看世界草原分布情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全世界有永久性草原面积约34.8亿公顷,人均占有草原0.54公顷。大洋洲草原面积4.13亿公顷,人口2700万;中国草原面积4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2%,人口13亿;美国永久草原2.34亿公顷,人口2.98亿;蒙古国草原面积1.293亿公顷,人口244万;南美洲草原面积5.16亿公顷,人口2.64 亿;前苏联草原面积3.73亿公顷,人口不到2.85亿(1989年前苏联最后一次普查总人口是2.85亿,但现在比以前有所减少)。就是说这些地区草原面积20.7亿公顷,接近全球草原面积的60%。上面6个地区除去中国后人口共有8.8亿人口,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人均草原面积1.9公顷。中国草原面积4亿公顷,人均0.304公顷。其他国家人口42.5亿,草原面积14.1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40%,人均0.33公顷。就是说中国人均草原面积比8.8亿人少,但是与其他42.5亿差不多。
    
     全世界人口上2千万的国家共有52个,人口57.3亿,占全球人口88%。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是人口承载力的关键要素。笔者比较这些国家的人口、国土面积、人口密度、社会发展水平、各项农业用地。国土资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公布的2002年的资料[2],人口资料采纳美国CIA《世界手册》2006年的资料[3],社会发展水平采纳联合国2005年公布的2003年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4]。
  
     从上表可见,以人均农用地计算,中国排名3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31个国家人口18.08亿,排在中国后面的20个国家人口26.09亿。就是说,除中国以外,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
    
     排在中国前面的32个国家和排在中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HDI平均都为0.714。
    
     从人均耕地来说,在全球人口上2千万的52个国家中,中国排名35位,人均耕地比中国多的34个国家的HDI平均为0.712,人均耕地比中国少的17个国家的HDI平均为0.719。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农业强国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57公顷,台湾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053公顷的警戒线,但这666个县大多分布在广东、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印度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36倍,但中国粮食在近年产量最低的2003年也还有4.31亿吨(1998年为5.12亿吨,2005年为4.84亿吨),而印度2003年的粮食产量只有2.49亿吨(而中国1980年粮食产量就已达3.21亿吨),中国2003年的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产量均大大超过印度。说明人均农用地和人均耕地并不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人口密度来说,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朝鲜、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等国都比中国要高。除了上表中的这些大国外,下面这些人口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 比利时342,以色列309,荷兰483,卢森堡亚 181,瑞士 188。蒙古国(1.73)与内蒙古(20)、海南(216)与台湾(620)、朝鲜(192)与韩国(496)就是几个很好的比较,人口密度高的后者反而比人口密度低的前者更加发达。
    
     历史上中国、印度、欧洲人口多,中国东南比西北人口,是因为地养人。这是人口分布的综合要素决定的,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除了走精细化发展道路外,没有必要忧心忡忡。
    
     有人说中国还有大片沙漠,中国东部江苏等省人口密度比日本还高。但哪个国家都是良田美地?人均农用地比中国多的前31个国家平均只有36.2%的国土面积可用于农业,后面20个国家平均只有33%可以用于农业。中国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合计只占20.5%。尽管如此,中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很大,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0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换句话说,中国可利用的农业的土地资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高于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亚洲邻国。比如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6%,耕地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12%, 而中国耕地面积接近国土面积的15%。日本又是个火山众多的国家,全境有大小火山两百多座,其中活火山约占1/3。日本的陆地面积虽然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00,却集中了世界上活火山的1/10,故有"火山国"之称。由于地震频繁,全国平均每天约有四次地震,被人们称为“地震国”,不宜修建高层建筑。除了东京等大都会高楼大厦林立,其他许多中小城市,街道很窄,大多是两、三层的房子,居民住房也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独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