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太好聽了哦 感謝 亞寧的分享



前段時間紀念王洛賓先生逝世十周年,在北京上演了幾場不同形式的紀念演出。來自民間的民謠歌者,唱響的是無比美麗的歌聲。是啊,多美麗呀!這就是民謠的魅力!
 


  仿佛是遙相呼應,台*獨立民謠藝人王城的個人專輯《多美麗呀》在紀念王洛賓先生的活動之前不久在內地發行,雖然這張專輯相比較台*的發行時間遲到了很久,但是畢竟還是來了,而且,來得正是時候——正是內地聽衆的耳朵在被各種極不靠譜的爛歌蹂躪多時,對於動人的音樂正引頸期盼之時;正是驀然回首,最簡單、質樸的民謠,開始由於小資這一階層的追捧推動而受到更多人喜愛之時。


  作爲曾在三十年前臺*“校園民歌運動”中活躍過的一分子,王城的《多美麗呀》是他多年來在內地遊走、采風、吟唱的結晶,專輯中《牧馬人》、《母親》、《幻夢》等歌曲,有一種來自生命真實的感動。我曾在北京的一家酒吧與王城先生聊天,他喝酒,彈琴唱歌,唱李泰祥的《告別》,唱王洛賓的《青春舞曲》,唱張洪量的《分手的那一夜》……那是酣暢的愉悅,來自於真實的吟唱。還有一位比王城更傳奇的大師,當年推動臺灣“校園民歌運動”出現的胡德夫,唱了近四十年才出了第一張專輯《匆匆》。那是海洋藍調,也是現代民謠,是令人會感動許久的聲音。


  如果說這個紛紜操蛋的年代,還有一些真實的音樂,那民謠一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代表。從陳綺貞、許巍等的成功可以看出,代表城市流行文化主流的小資階層,似乎已經代表並且引領了某種審美取向,如今當他們把眼睛轉向民謠,似乎預示著民謠的春天姍姍遲來。而其實當下民謠的復興,與審美水準沒有多大關係,更多是來自於一種聽覺遷移和附庸風雅。但無論怎樣,總之民謠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聆聽了,接受了,喜歡了,這就已經不錯了;至於爲什麽聽,相信很多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管它呢,去聽就行了。


  民謠在中國常被與民歌混爲一談。中國目前的民謠,多是指根植于民歌傳統並結合西方音樂的現代民謠。王洛賓先生確切說應該是現代民歌的先行者,而非現代民謠。當然這些概念上的口舌無需多費,重要的是,民謠是簡單、質樸、直接、動聽的。


  台*有胡德夫、王城、陳建年、巴奈,內地有洪啓、萬曉利、小河、蘇陽……這些優秀的現代民謠歌者,一直在用他們質樸的聲音,給我們帶來生命最美麗動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