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昆池碣石
"昆池"就是云南昆明的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古称滇南泽、昆明湖,因其水似倒流,故称为滇(颠)。滇池的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高原之湖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古滇池有五百里方圆,清朝的孙髯称其"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四周群山环绕,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变服从俗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碣石"是河北的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自古就是观海的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上有古刹水岩寺,峭壁上仍有古代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几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人称孟姜女坟。在这里出土了草云纹瓦当,经鉴定是秦汉时期的观海建筑的遗址,秦始皇曾在此入海求仙,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巨野洞庭
巨野在山东的巨野县是著名的水泽,其中水草丛生,鱼虫很多。山东是古代的齐鲁之地,古时有很多这样的水泽、港汊、沼泽之地,象梁山水泊、巨野水泽都在山东。今天的山东巨野却旱得很,不用说泽水都没有了。这里说的巨野之泽早已干涸,成为历史典故了。
洞庭是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描述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天际崖,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与古代相比,洞庭湖的面积虽然缩小了多一半,但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当年三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的地方。湖中有岛名洞庭山,因舜帝的二妃在此泣血染竹,故又名君山。上有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井和传书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多处古迹。壮美的洞庭湖,那种天水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旷远绵邈,岩岫沓冥。
在介绍了以上中国著名的风景圣地以后,作者用这两句话进行总结,就是"旷远绵邈,岩岫沓冥",描写我们祖国的疆域辽阔,连绵遥远,山高峻而谷幽深,景致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同时也暗含着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诸子百家,蔚为大观。
旷远是幅员辽阔,没有边际;绵邈是连绵遥远的样子。岩是岩石代表高山,岫是岩洞、山穴,代表山谷。沓冥是昏暗幽深,不可知不可测,神秘又令人向往。
六句合在一起的意思很完整:
雁门关、古长城,
鸡田驿站、赤城山,
昆明滇池、河北碣石,
巨野大泽、洞庭湖。
中国的土地幅员辽阔,连绵遥远。
山谷高峻幽深,变化莫测。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首先讲述了与上层建筑、统治阶层,即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和他们的事迹。最后用六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这一部分内容,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气势磅礴,读来不禁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志士仁人的崇敬,实在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