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第四讲


  《三字经》的前几部分内容,在综述了教育的意义、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次第以后,进入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谈的,是如何将教育的内容完全落实下去,变化成求学者思想与行为的一部分。教育的其他环节虽然重要,但毕竟还都是外缘,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所以《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有肉身就会好逸恶劳,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生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追求,生命的活力就没有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道理,不是硬逼着,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地求学。俗话说:“人是懒虫,不逼不成”,古代的老师有戒尺、有板子,用意就是要强迫学生把自觉性培养起来。等到读书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阶段老师反而要劝你,不要用功太过,要注意劳逸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有所谓的“苦读”与“乐读”两种,这一部分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苦读的代表。乐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林语堂在《论读书》中也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补充。苦能化为乐,乐也能变成苦,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好,苦读也没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使“苦”变为“乐”。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来的,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下面请看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也谈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亦,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现代语言就是“要读书不是看书”。古人读书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与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脑皮质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帐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地,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地学问地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象《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象打井一样,选好一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话头,“朝于斯,夕于斯”地诚心问自己,答案就出来了。这是佛家说的自悟,道家说的“无口先生”,是开发自己智慧的传统治学方法。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三点教诲,并且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相信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