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了,太孙朱允汶继皇帝位,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朱元璋开国后,一直对异姓功臣深怀疑忌,所以军事大权都在朱氏诸王手中,尤以燕王朱棣为最。朱允汶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带来的威胁,一登基就开始削番。先从朱棣的胞弟朱肃下手,逮捕了几个朱姓王并将其废为庶人。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吏,进一步限制了诸王的权力。就在要削除燕王朱棣的权力时,朱棣趁机起事,酿成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变”。


  公元1403年,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定都北京,是为明成祖。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燕京,有几个历史原因。其一,燕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是他作燕王时的封地和府邸。其二,“靖难之变”中,朱棣曾在南京大肆屠戮,杀人数万之众,史称“瓜蔓抄”,因此不愿意住此血腥之地。其三,蒙古人虽北遁大漠,但还在蠢蠢欲动,北方尚有战事。而历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无不带有偏安性质,不是有作为的帝王所居之地。1406年,朱棣明令迁都,次年开始修建北京城,历时十三年才告竣工。


  明朝三百年是朱姓与宦官共有的天下,明太祖、成祖之后的十五个子孙皇帝无一不是被太监所控制,几乎找不出一个对社会文化有贡献的君主。倒是出了几个偏才:英宗朱祁镇如果不做皇帝,专学天文,可以成为名家;神宗朱翊钧,嗜财如命,如果专学经营,定可以发家致富;熹宗朱由校爱作木匠,如果专习土木工程,应该大有可为。但他们不幸当了职业皇帝,反而在历史上劣迹斑斑。而明代的文运,从朱元璋开始就既不尊重相权,又不重视文臣学者,致使万历后期的太监头子魏忠贤大兴党狱,随便定罪杀戮儒臣学者。直至李自成的民兵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结束了朱明与太监共天下的历史。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国,传了十六世,历十七帝,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结束,共计两百七十七年。其后虽有五王复建南明,毕竟大势已去,所以仅苟延残喘了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