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文中子
第三位是文中子王通。王通,字仲淹,隋朝龙门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学问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著有《元经》、《众说》等著作。
王通年轻时有澄清天下之志,想干一番大事业,曾至京城向朝廷献经邦治国的《太平策》。但由于当时朝政已经相当腐败,乱象四起,王通在见过隋炀帝杨广以后非常失望,即使自己从政出任也不能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可以说隋朝没救了。接着就是隋末的天下大乱,他觉得自己再出头已经没有必要了。于是,返回家乡在黄河汾水之间讲学传道,创立了以重建儒家“王道政治”为理想的“河汾之学”。
文中子通过讲学传道、著书立说,培养了大批年轻人,这些人辅佐唐太宗打天下,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史称“迭为将相”。如果说到开创唐朝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文中子应居首位,是最有功劳的人。
唐《语林校证•卷一》中有一段描述:“文中子,隋末隐于白牛溪,著王氏六经。北面受学者皆时伟人,国初移居佐命之列。自贞观后,三百年间号至治,而王氏六经卒不传。至元和初,刘禹锡撰宣州观察使王赟碑,盛称文中子能昭明王道,以大中立言,游其门者皆天下俊杰;自余士大夫拟议及史册,未有言文中子者”。
文中子的学生们将老师的理想,具体落实到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上,在唐朝的立国思想上,坚决主张以儒家文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儒家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反对长孙无忌等人提出的“乱世须用重典,严刑以治国家”,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有“自比尼山”的故事,王通的弟子不但多,而且都是天下俊杰,简直可与孔子相媲美。实际上以功业来说,他确实比孔子还要幸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大都是在孔子死后成名的,而王通亲眼看着自己培养的一代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初唐四杰之一,作《腾王阁序》的王勃就是文中子王通的嫡孙。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经济”,也是文中子最早使用的。《文中子•礼乐篇》中就有“经济之道”的用语。
可是唐史里面没有文中子王通的传记,经后人考证,是文中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亲戚,因二人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以在修唐史的时候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放进去。连文中子这个缢号,还是在他死后朝中一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私下赠与他的。我们今天重新评价文中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王通先生应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