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因为是孔子的七十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删定《礼记》八十五篇,小戴删定礼记四十六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后人又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八十五篇。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十九篇《小戴礼》,《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大学》是第四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