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下面接着再谈教育的内容与顺序,我们先抛开例子谈原则,就是“首孝悌,次见闻”。
首孝悌,次见闻。
这是教育的内容和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顺序进行不能倒置。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因为知识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着,时间空间变了,知识就老化了。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孝悌关系存在,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那什么是孝、什么是悌呢?这就需要认真地讨论了。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十字架结构的文化,西方的文化自称是十字架,其实是丁字架结构,因为十字架没头。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血缘关系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古今、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这是垂直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横向展开就是悌,第一层是兄弟之道,第二层夫妻之道,然后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这是横向的关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自孝子”的道理。
西方的文化系统,往下有自己的子孙,横向也有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但往上就秃头没有了。普通西方人只知道两代,再往上祖父母叫什么名字,有些人就不知道了。西方文化中老子之间有代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老子是一体,怎么会有代沟呢?
忤逆不孝在中国文化里面是重罪,不孝造成的恶果并不完全报在父母身上,儿女不孝,父母当然很伤心,生活可能会艰苦一点,但最大的恶报在子女自己身上。孝是直上直下的血缘通道,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就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情,你的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举个例子,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他到美国、欧洲访问,都享受贵宾等级的待遇。孔德成既不是国家元首,也不是高官,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尊敬他?那是尊敬他的祖先孔老夫子。如果他不孝、不认祖宗,这个祖先遗德的通道就断了,祖先的遗德没有了,你再到美国、欧洲走走看享受什么待遇。
明白了这个道理,反过来再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才明白“首孝悌”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增长见闻觉知,这是第二步次要的事。如果第一步的孝悌没有打好基础,后面的知识传授宁可不进行。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发挥出来就是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所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再搞知识的传授和增长见闻觉知。
现代教育是倒果为因,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翻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世无贤妻良母,社会上已经出不来孝子贤孙,现在教育上再来个乾坤大颠倒,就更没有圣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