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是教育的第二条原则,家教与师教相结合,现代概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长教孩子要尊师重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


  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根。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是离不开母亲的,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小孩子都在模仿与记忆,这叫母仪母教。《千字文》里就有“外受傅训,入奉母仪”的话。“外受傅训”是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教诲,“入奉母仪”就是在家里要向母亲学习,以母亲的仪表做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父母自己不自尊、不严格要求自己,你的小孩子将向你学习什么呢?


  根据古制,母亲怀孕作胎以后就要开始对胎儿进行胎教,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认为,胎儿时期小孩子的感官在发育阶段,还没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儿没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儿感知不到外界信号呢?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三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有听觉了,也就是从三个月开始就可以用声音进行胎教了。听神经元的发育在零岁到三岁时完成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三岁以内的儿童听音乐,只要听一遍终生都不会忘。父母想培养小孩子为音乐家的,一定要趁早。


  胎教的总原则就是一个正字,时时按“正”的原则去做就可以了。无论是行住坐卧、举止言谈都不能离开正字,站着不能歪,躺着不能歪,坐着不能歪。你外面有正,胎位才能正,将来这个小孩子才能正,这是胎教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关键。

  什么是正呢?正字的下面是止,上面是一,止于一就是正。一切专一、合一才有正。这是教育的准则,如果只生养子女而不负责教育,这是父母的过失。人多生几个孩子容易,但是个个都教育好是非常困难的。父母要是怕麻烦就考虑好,少生几个孩子,这样既对孩子负责也对人类负责。尤其是现代的母亲,自己都有工作,教育子女既没时间也没耐心,于是就花钱请家教。母仪母教必须自己来,外人代替不了。现在辛苦三年,将来你能省心一辈子,算算账看看哪头划算?所以在教育问题上母亲想大撒把是绝对不行的,女强人可以缓一缓再当,先考虑小孩子的教育,这是他一辈子的大事,将来他还会有后代,这个因果关系可绝不是一两代人的事。

  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的师道,老师是绝对的牺牲者,一辈子办教育默默无闻,视年长的学生为弟、年幼的为子。弟子们的地位再高,回来看老师也一定行大礼,感谢老师的大恩。现在搞教育的都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用钱钟书的话说,“这个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


  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教学生做人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家长一定要区分清楚。

  家教和师教都有了,但父母和老师教什么?这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教育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化性子,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拧种一个,脾气大得很,非得依着他的性子不可。如果父母不帮助他化性,今后这个孩子的命就很难立起来。上学以后,老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化性立命,就是误人子弟。当老师的必须详细考察学生的天命、宿命与阴命,按学生命的大小来教育他,才算尽了师道。


  人的命如车轮,性如车轴,性子不正,命轮一定会跑偏,所以韩愈才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比较起来老师的作用比父母还重要。为师者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可能误人子弟,好材料也被你毁了。古人叹曰:“我眼本明,因师故瞎”,不正是对那些滥竽充数的“瞎师”的控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