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蜜桃谱》
全一卷。褚华撰。嘉庆十八年(1813年)刊。书中记述了上海水蜜桃的由来、品种和栽培方法。
《释 谷》
全四卷。刘宝楠(1791-1855年)撰。道光二十年(1840年)刊。该书参照程瑶田的《九谷考》,以麦、豆、麻为重点,对九谷作了研究。
一般认为,九谷的研究始于程瑶田,而由刘宝楠完成。刘宝楠,江苏省宝应县人,有著作多种。
《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清代后期的农书。吴其濬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该书是作者作为地方官转任各地期间,一边采集标本,一边从古今书籍中抄录有关记载,最后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写成的。在作者去世后的第二年,由陆应谷校订刊行。全书分为谷、蔬、群芳、果、木等12种,共六十章,并附有1714张图例。
《随息居饮食谱》
清代后期的食疗书。王士雄(1808-1866年?)撰。咸丰十一年(1861年)刊。王士雄,浙江海宁县人,其家庭从曾祖父开始便以中医为业。作者曾著有《温热经纬》等十余种著作。他不仅是温热学派的四大名家之一,而且还对食疗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本书也对后世的食疗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息居"是作者嘉兴(今浙江省嘉兴)私宅的名称,本书就是在这里撰写的。在本书中,作者根据《中庸》的"人莫不饮食也,而能知味者鲜也"这一观点认为,不知滋味而食等于徒劳而食。若只知填饱腹中,则与禽兽无大差异。以这一认识为前提,作者在书中指出了330种食物原料的药效,介绍了与之相应的烹调方法和保存方法。此外还谈到这些食物原料因产地和季节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湖 雅》
全九卷。光绪三年(1877年),汪日桢撰。书中将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的物产分为谷、蔬、瓜、果、茶(附泉水)、禽、鱼、介、酿造、饼饵(附粥饭)、烹饪等二十六类,分别作了记述。该书已摘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下)。汪日桢曾著有《南浔镇志》,并参加《湖州府志》的编纂。此外,他还撰有《湖蚕述》一书。
《粥 谱》
全一卷。清代后期的食疗书。黄云鹄撰。书中附有光绪七年(1881年)的自序。书中除收录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和高濂《遵生八笺》中的粥谱外,还收录了"米麦粥"、"红油菜粥"、"长寿果粥"、"染绛菜粥"、"巢菜粥"、"莙荙粥"、"鼠粬菜谱"(注释:鼠粬菜是一种田中野生菜。--校者)、"甘露子粥"、"北栗粥"、"慈姑粥"等湖北、四川两省的粥,共计247种,是现存药粥收集数量最多的一部。但是,该书中所载的药粥一般只使用一种药物,而且对药效只附了简单的说明,既没有注明药物的使用量,也没有注明药粥的制作方法。该书卷末附有作者自撰的《广粥谱》。黄云鹄,湖北省蕲春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进士,在四川省任茶盐道、按察使,辞官后历任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市)的尊书院以及湖北省的两湖、江汉、经心三书院的山长。
《广粥谱》
清代后期的食疗书。黄云鹄撰。书中附有光绪七年(1881年)的自序,附于作者自撰的《粥谱》一书的卷末。其中收录了"康济谱"、"钦定陆曾禹康济录赈粥"、"钦定陆曾禹赈粥须知"、"皇朝经世文等济编煮赈"、"皇朝经世文救荒事宜"、"平粜章程"等内容。
《抚郡农产考略》
全二卷。清代后期的农书。何刚德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作者采访了抚郡(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的物产(谷物、草木类),并一一绘制成图。然后分别从概述、天时、地利、人事、物用几个方面对这些物产作了说明,据说该书曾受到欧洲农学的影响。
《燕京岁时记》
全一卷。清代末期的岁时记。富察敦崇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行。书中记载了燕京(北京市的别名)的从元旦至除夕的年节行事,并谈到了观光、风俗、物产、曲艺杂技等方面的情况。
《造洋饭书》
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该书在记载出版年代时,未使用清朝年号,而是写作"耶稣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由此可以想象该书是出自与教会有关的人士之手。卷首先开列了《厨房条例》,说明了必要事项。然后分二十五章介绍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调方法。卷末附有英语、汉语对照表。其中许多用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把面包译为馒头;把马铃薯译为地蛋;把布丁译为朴定等。
《素食说略》
全四卷。中华民国初期的烹饪书。撰者薛宝臣(1850-1926年),陕西省长安县人。清代末期历任文渊阁校理等职。辛亥革命(1911年)后,他闭门谢客,专心著述,曾撰有《宝学斋文诗抄》、《仪郎堂笔记》、《医学绝句》、《医学论说》等书。该书是作者最后一本著作。书中介绍了流行于清末的170余种素食的制作方法。但书中内容仅限于其出生地陕西省及其为官后所在的北京地区的素食,并且是平时常食的素食。像莼菜、蕹菜、茭白、罗勒等平时不常食用的蔬菜则未收入。在该书中,作者根据本教教义,阐述了素食与生食的益处,以及肉食与加热烹调的弊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