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广义》
全三卷。清代中期的农书。乾隆六年(1741年),杨屾撰。居住在陕西省茂陵县(今兴平县)的杨屾根据自己亲身的体验,在书中讲述了养蚕和纺织知识,并且还说明了猪、羊、鸡、鸭的饲养方法。
《帝京岁时纪胜》
全一卷。清代中期的岁时记。潘荣陛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刊行。书中逐月记述了帝京(今北京市)的节日行事,记载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饮食。但由于仅记载了名称,其制作方法大多不清楚。
《本草纲目拾遗》
全十卷。清代中期的药学书。赵学敏(1719-1805年)撰。乾隆三十年(1765年)刊。作者除涉猎了各种文献之外,还根据药草的采集和栽培的见闻,以及临床经验,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补充了其未收的716种药物,同时还对其已收的161种药物的记述作了补正。该书总计收入了921种药物,此外还记述了有关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的见闻,被誉为《本草纲目》以后的药学书的集大成。赵学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另有《本草话》、《医林集腋》等书,但均未刊行。
《金薯传习录》
全二卷。清代中期的农书。陈世元撰。上卷中收集了地方志中有关甘薯的记述、福建巡抚金学习的《(种薯)海外新传》、山东布政使李渭的《种植红薯法则》(附《管见种薯八利》)等与甘薯的栽培和普及有关的记载。下卷中收集了有关甘薯的诗歌。作者陈世元是万历年间(1573-1620年)把甘薯秧从菲律宾的吕宋岛带回福建省的陈振龙的第六代孙。
《老老恒言》
全五卷。清代中期的老年人养生书。作者曹廷栋(1699-1785年),浙江省嘉善县人。字楷人,号六圃、慈山居士。他终生未做官,闭门在家专心著述。撰有《易准》、《昏礼通考》、《产鹤亭诗集》等。该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作者75岁时撰写的。他根据个人的体会,在卷一至卷四中论述了老人的以养生为宗旨的起居饮食;卷五中按上、中、下的分类介绍了100种粥;卷末列举了307种参考书目。
《醒园录》
全二卷。清代中期的烹饪书。该书是以四川省名士李化楠在做官后游历浙江省、江苏省的几十年中写下的有关饮食的笔记为基础,由其子李调元(1743-?)整理、编纂而成,并收入《函海》(1782年刊行)一书中。"醒园"是李调元的庄园的名称。据李调元所作序文的说明,李化楠之所以要记录饮食,是为了给父母供上美味可口的食品。平时,每当他遇到美味佳肴时,便立即走访厨师,询问烹调方法,并且亲自动手记录,决不请他人代笔。书中记载了121种饮食品的制作方法和5种食物贮藏方法,其中除一两种外,都不是从前人的著作转抄的。其记述准确详尽,被认为是奠定了川菜吸收借鉴其他地方菜的基础。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
《随园食单》
清代袁枚(1716-1797年)撰写的烹饪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行。袁枚,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幼年时以奇才而闻名。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和知县等职。40岁时辞去官职,于江苏省南京小仓山建随园,终日读写诗文,度过了后半生。撰有《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30余种著作。作者在该书序文中谈到他撰述此书的情况:"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该书的开头部分是"须知单"(即必须了解的事项)和"戒单"(即应当戒除的事项)共34项,接着在后文中介绍了300余种饭菜和点心的制作方法。其中作者出生和生活的浙江、江苏两省的食品占压倒多数。另外对北京、山东、广东的饮食也有所介绍。但对四川、福建、湖南、安徽的饮食则完全没有触及。该书曾被浙江、江苏两省的厨师视为至宝,在其他地区也被视为必读书。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在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山时子监译本。
《扬州画舫录》
全十八卷。清代中期的风土记。李斗撰。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书中记载了盐业中心地扬州(今江苏扬州市)的鼎盛时期的名胜古迹、风俗、节日、文艺活动。
《调鼎集》
全十卷。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该书介绍了正宗的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尤其是书中收录了300多种鱼菜,并附有对原料鱼的详细说明。书中不少记述是抄自朱彝尊的《食宪鸿秘》、李渔的《闲情偶寄》和袁枚的《随园食单》。一般认为,本书作者是《扬州画舫录》卷九中提到的扬州盐商童岳荐,该书原名为《童氏食规》或《北砚食单》(北砚是童岳荐的字)。但也有人认为,该书是后人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之前成书的《北砚食规》基础上,作了大量增补后写成的。由于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引用了《北砚食规》的内容,所以如果根据过去的观点,就等于说该书是1765年以前成书的。而且也等于说,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的许多内容是从本书中抄袭的。这个问题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论。为此,也有人主张本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九谷考》
全四卷。嘉庆八年(1803年),程瑶田(1725-1814年)撰。作者收集和研究了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有关九谷的记载,广泛涉猎了各种经、传中的观点,并且还周游四方进行实地考察,吸收了各地老农民的实践经验。在该书中以黍、稷、粱三者为重点,纠正了自古以来的错误见解。后来,刘宝楠在《释谷》一书中对本书作了补充。程瑶田,安徽省歙县人,另著有《释草小记》、《沟洫疆理小记》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