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养余月令》

  全三十卷。明代后期的农书。崇祯十三年(1640年),戴羲撰。卷一至卷二十的"月令之部"中,按测候、经作、艺种、烹制、调摄、栽博、药饵、收采、畜牧、避忌的分类,列举了各个月份的农事。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动植物谱,包括蚕、鱼、竹、牡丹、芍药、兰、菊等。

  《救荒野谱》

  全一卷。明代末期的救荒书。姚可成撰。亦称《救荒野谱补遗》。附有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自序。书中首先指出了王磐的《野菜谱》中所收60种野菜的可食部分,然后又增补了60种野菜,共计对120种救荒食物作了图解说明。另外,在该书附录中还收录了晋代刘景先的《救荒辟谷简易方》、唐代孙思邈的《救荒辟谷简便奇方》和宋代黄庭坚的《山谷救荒煮豆法》。

  《李东垣食物本草》

  全七卷(亦有二十二卷本)。清代初期的食物养生书。假托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李杲(东垣,1180-1251年)撰,实为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后,姚可成撰。该书不仅分类极为精细(七卷本中分400余条,二十二卷本中分为2000余条),解说十分详尽,而且作者还对全国各地的著名泉水作了实地勘查。在日本有中村璋八和佐藤达全的摘译本。

  《物理小识》

  全十二卷。清代初期的博物志。方以智撰。该书根据张华的《博物志》和苏轼的《物类相感志》,分十五门论述了物性的由来。方以智,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中进士,与侯方域、除贞慧、冒襄合称"明季四公子"。明朝灭亡后,他落发为僧。除本书外尚有《通雅》等多种著述。

  《闽小记》

  全四卷(亦有两卷本、一卷本)。清代初期的地理书。周亮工(1612-1672年)撰。书中记载了闽地(今福建省)的风土、人情、物产和工艺等,成为后来《闽杂记》、《闽游偶记》等书的典范。周亮工,河南省祥符县(今开封市)人,历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职。

  《闲情偶寄》

  全六卷。清代初期的杂文。撰者李渔(1611-1679年?),浙江省兰溪县人,号笠翁,戏曲家、理论家、作家。著有《笠翁十种曲》(《戏曲集》)、《十二楼》(小说集)。该书是关于戏曲的著作,但卷五为"饮馔部",论述了蔬食、谷食和肉食。其饮食理论的特点是: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花 镜》

  全六卷。清代初期的园艺书。陈淏子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刊。卷一为花历种栽;卷二为课花十八法(附有花间日课、花居款设、花园自供);卷三为花木类考;卷四为藤蔓类考;卷五为花草类考;卷六为养禽鸟法、养兽畜法、养鳞介法、养昆虫法。陈淏子,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自序》中称:"怀才不遇,久居南京,晚年归乡,隐于西湖畔,乐园艺,遂编此书。"

  《养小录》

  全三卷。清代初期的烹饪书。撰者顾仲即著有《孔林汉碑考》、《历代画家姓氏韵编》等书的顾仲清,浙江省嘉兴府(今嘉兴市)人。据说他精于诗文及书画、篆刻,尤擅长画蝴蝶,有"顾蝴蝶"之称。本书中二分之一的内容是作者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游历河南省时,借阅并抄写了河内(黄河北岸)名门杨家所传《食宪》一书,然后加以校订整理而写成的。另有十分之三的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归纳而成的。书中以河南省和浙江省的饮食为中心,介绍了190余种菜肴、饮料和调味品的制作方法。其中以竹笋和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有很多。本书的书名来源于《孟子·告子章句上》中的一句话,即"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食的重视。书中附有《食宪鸿秘》的作者朱彝尊之子朱昆由(1652-1699年)写的序文。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另有中山时子监译本(柴田书店出版)。

  《食宪鸿秘》

  全二卷(附录《汪拂云抄本》)。清代初期的烹饪书。书中以浙江省为重点,介绍了饭菜、饮料、调味品、果实、点心等饮食品的制作方法。其上下两卷中介绍了364种,附录中介绍了79种。其中不少食品使用了金华火腿及浙江省出产的竹笋和水产品。关于本书作者,有分别主张当时合称为"南朱北王"的朱彝尊(1629-1709年)和王士祯(1634-1711年)的两种观点。朱彝尊,浙江省秀水(今嘉兴市)人,历任一统志纂修官等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还乡,专心著述。王士祯,山东省新城(今桓台县)人,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辞官。该书《序》中称此书为朱彝尊所撰,但据说也是后人的假托。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

  《广群芳谱》

  全百卷。清代前期的博物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汪灏、张逸少等人遵照敕命,为明代末期王象晋撰《群芳谱》增补了新的内容后,编成此书。亦名《佩文斋广群芳谱》。全书分为天时、谷、桑麻、蔬、菜、花、果、木、竹、卉、药十一谱,对每种植物都从"综说"、"汇考"、"集藻"(即诗文)、"别录"(种植、收获和制用)几个方面作了记述。谷谱、蔬谱、茶谱、果谱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