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东京梦华录》

  全十卷。北宋初期的杂文。孟元老撰。著者早年生活于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因金军南下,于靖康二年(1127年)移居江南。绍兴十七年(1147年),他回忆起当年东京的繁华景象,记下了那里的坊市、节日、风俗等,著成此书。该书卷二记述了东京的"酒楼"和"饮食果子";卷三记述了"马行街铺席"、"天晓谓人入市"、"诸色杂卖";卷四记述了"筵会假赁"、"会仙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卷五记述了当时的民俗。卷六至卷十中记录了与每月的节日行事有关的饮食。书中还记载了各地的名菜,是今天探讨这些名菜起源的宝贵资料。

  《农 书》

  全三卷。南宋初期的农书。绍兴十九年(1140年),陈旉(1076-?)撰。该书是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后的最正统的农书。上卷记述了农业经营方法与栽培技术概论;中卷记述了养牛;下卷记述了蚕桑。据说陈旉为逃避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战乱,隐居于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在那里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直到去世。

  《糖霜谱》

  全一卷。南宋初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王灼撰。全书分为七编。其首编中提到"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遂宁有此物。独遂宁为冠。"并且还讲述了唐大历年间(766-779年)邹和尚始造糖霜的故事。第二编中根据文献探讨了从甘蔗中提取砂糖的技术。第三编中记述了甘蔗的栽培方法。第四编中介绍了制造糖霜的工具及制造方法。第五编介绍了结霜法。第六编评论了结霜法的得失。第七编记述了糖霜的性味及食用方法。书中提到的福唐乃今福建省福清县;四明乃今浙江省宁波市;番禺乃今广东省番禺县;遂宁乃今四川省遂宁县。王灼,遂宁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72年)对此书有如下评价:"王灼称,糖霜以紫色为上,以白色为下。今日之尚乃以白为贵,以紫为贱。王灼称,须一年有半乃结,其结以自然。今制此物甚易,其法亦不相同。"

  《能改斋漫录》

  全十八卷。南宋时期的散文。吴曾撰。该书由历史故事、诗文典据、名物及制度的考证等2000余项目组成。该书十分之一的内容与饮食有关。其中有趣的记述很多。如脍残鱼的传说、盐豉与豆豉、小食与点心、鹘突与鹘突羊羹、汤饼、煮饼、水引饼、煮面、虾蟆与田鸡、一顿饭、缩项鳊等。吴曾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后历任工部郎中、严州知事等职。书名中的"能改斋"三字取自其书斋名。

  《橘 录》

  全三卷。南宋前期淳熙五年(1178年),韩彦直撰。亦名《永嘉橘录》。上卷介绍了柑品8种、橙品1种;中卷介绍了橘品18种,并认为泥山出产的乳柑(真柑)品种最佳;下卷中介绍了柑桔的栽培、贮存和加工方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全一卷。南宋前期的茶书。熊蕃撰。北苑是位于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东部凤凰山麓的宫廷御用茶园。该茶园在宣和年间(1119-1125年)处于极盛期。本书记述了其贡茶的历史及品质。著者去世后,其后代熊克又补充绘制了贡茶图及寸法图示,并于淳熙九年(1182年)刊行此书。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北苑别录》

  全一卷。南宋前期的茶书。《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作者熊蕃的弟子、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帐司赵汝砺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再版该书时,为补其不备而撰。其中详细记述采茶和制茶的方法。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老学庵笔记》

  全十二卷。南宋前期的笔记。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陆游(号放翁。1125-1210年)撰。全书分为正编十卷,续编二卷,合计580条。该书内容是有关艺文方面的考订,但也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记载。如"李和的炒栗"、"砂糖的起源"等。

  《菌 谱》

  全一卷。南宋后期淳祐五年(1245年)陈仁玉撰。南宋时,浙江台州(今临海县一带)生产的菌作为烹饪的原料而受到重视。故此,隐居于台州的著者在书中记述了当地特产的11种菌的产地、采摘期、形状、颜色和性味。书中还附有食毒菌后的解毒法。

  《山家清供》

  全二卷。南宋末期的烹饪书。咸淳二年(1266年)前后刊行。书中以素食为中心介绍了100余种菜肴。其中的"拨霞供"是今天的涮羊肉的原型(但当时不仅使用羊肉,而且还用兔肉和猪肉)。"山海兜"中首次出现了酱油。此外,"牛蒡脯"是很罕见的食用牛蒡的实例。作者林洪在介绍"寒具"的一节中提到"吾翁和靖先生",据此,有人认为他是隐居于杭州西湖畔孤山中,种梅养鹤,人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号和靖先生。967-1028年)的后裔。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说。林洪本人似乎也是流浪于长江、淮河流域,度过了隐士的一生。该书是有关南宋时期江南地区饮食生活的宝贵资料。现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