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太平圣惠方》

  全百卷。北宋初期的医书。王怀隐等撰。淳化三年(992年刊)。也简称《圣惠方》。书中广泛收集了流传于民间的治病方法。同时还收入了北宋以前的各种医药书籍的内容。卷九十六至卷九十七的"食治门"中收录了129种药粥。

  《荔枝谱》

  全一卷。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1012-1067年)撰。该书为中国最早的荔枝谱。书中分七章记述了荔枝的产地、性质、栽培方法、品种、加工方法。除介绍了荔枝的干燥方法和密煎方法之外,还介绍了与佛桑花混在一起用盐腌,把荔枝染成红色的"红盐"腌制方法。该书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1031年)齐名,据说后来关于福建、广东两省哪一方为荔枝原产地的争论就发端于此书。蔡襄,兴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历任杭州、泉州的知事和福州太守,长于书画,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其著作,除本书外,尚有《茶录》等。

  《茶 录》

  全二卷。北宋中期的茶书。蔡襄撰。该书撰于皇祐年间(1049-1054年)。刻石于治平元年(1064年)。初献与仁宗(1022-1063年在位),后又作修改,再献与英宗(1063-1067年在位)。该书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论述了茶;下篇论述了茶具。书中提到的茶主要是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出产的茶。也许是该书专为皇帝而作的缘故,与陆羽的《茶经》(758年以后)相比,书中提到的茶末更为精细,茶具也更为高级。除此以外,蔡襄还写过一篇题为《茶记》的短文,以及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齐名的《荔枝谱》等书。该书在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养老奉亲书》

  全一卷。北宋时期的食疗书。泰州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县令陈直撰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元大德年间(1298-1307年),泰宁(今福建泰宁县)总管邹铉为此书增补了卷二至卷四,并改书名为《寿亲养老新书》。书中指出,饮食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应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饮食生活,一旦患病,最好不服药,而用食疗。以这一观点为基础,书中介绍了231种药方,其中162种是食疗用的饭菜。

  《梦溪笔谈》

  全三十卷。北宋后期的散文。沈括(1031-1095年)撰。全书由正编二十六卷、续编一卷、补编三卷组成。书中分十七项目计609条,分别记述了政治、经济、法律的各种制度,个人的传闻故事,考古学、语言学、音乐和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载。沈括,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政治家兼科学家。该书是沈括晚年时所著,在其死后不久刊行。

  《圣济总录》

  全二百卷。北宋末期的医书。官撰。因于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刊行,故亦称《政和圣济总录》。此后,又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和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两次刊行,后者称《大德重校圣济总录》。该书收集整理了流传于民间的治病方法和历代的文献。其中卷一百八十八至卷一百九十中详细介绍了"苁蓉羊肾粥"、"商陆粥"、"生姜粥"、"补虚正气粥"、"苦楝根粥"等113种药粥。

  《本草衍义》全二十卷。北宋末期的药学书。政和六年(1116年),寇宗奭撰。该书对掌禹锡等人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药物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还记述了鉴定药物优劣的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实例。

  《大观茶论》

  北宋末期的茶书。传为徽宗(1100-1125年在位)于大观元年(1107年)撰。书中分二十项论述了茶和饮茶方法。当时正值团茶发展的鼎盛期,书中详细记述了煎茶时用茶筅取代蔡襄的《茶录》所说的茶匙,将茶末搅拌起泡的方法。据说这是日本茶道中的抹茶煎茶法的起源。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北山酒经》

  全三卷。北宋末期的酒书。政和七年(1117年),朱翼中撰。该书汲取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的观点,详细记述了13种酒粬以及各种饮用酒和药用酒的酿造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追魂"、"火迫"等酿酒的新技术。朱翼中,吴兴(今江苏省吴兴县)人。终身未能得志于官场。他在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经营酿酒作坊,并根据其酿酒经验著成此书。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中馈录》

  所谓"中馈"是指女子在家庭中烹调,或指烹调的饭菜,作为转义词亦指妇女或妻子。同名的烹饪书有两种:(1)北宋"浦江吴氏"撰。浦江即今浙江省金华市。从"中馈"一词来看,吴氏很可能是一位妇女。从体例上看,现存的该书似乎只是原书的后半部分。一般认为该书是作者根据亲身体验撰写的烹饪记录。全书共76则。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2)清代末期,曾懿撰。书中记载了20种食品的制造和保存方法。这些记载虽都很简单,但符合科学原理,至今仍有不少记述是有用的。曾懿之父做过江西省吉安府的知府,著有《吟云仙馆诗稿》,其母著有《冷云仙馆诗稿》。家中有四男六女,懿为次女。其著书还有《女子篇》、《医学篇》、《古欢室诗集》等。其夫袁学昌是曾任翰林院编修之职的袁绩懋之子。他同其父一样曾在安徽省、湖南省等地做过官。所以,该书受江南饮食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