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酉阳杂俎》

  全三十卷。唐代中期的杂文。段成式撰。由正集二十卷、续集十卷组成。书中收录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神怪事件,以及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物产等。卷七"酒食篇"中介绍了"笼上牢丸"(即烧卖)、"汤中牢丸"(水饺)等130余种食品,以及萧家的馄饨、庾家的粽子、韩约的樱桃饆饠、良翰的驴騣、驼峰炙等当时的名家制作的名菜。同时书中还指出:"物无不堪吃,唯在善以火候均五味。"此外,卷十六至卷十九的"广动植篇"中还记述了各地的食品。段成式(?-863年)原籍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生于荆州(今湖南省长江流域),历任吉州刺史、太常少卿等职,后辞官回荆州,以博览强记而闻名。该书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北户录》

  全三卷。唐代末期的风土记。为懿宗年间(859-873年)在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生活的段公路所撰。亦称《北尸录》,其中详细记述了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动植物和物产。书中引用了许多已散佚的书籍,故极有价值。

  《食医心鉴》

  全三卷。唐代后期的食疗书。九世纪中叶成书,昝殷撰。宋代以后,原书散逸。现存的此书是日本人从朝鲜的《医方类聚》一书中辑录的。全一卷,分十六类,其中收录了211种食疗法。不仅记述了名称和用量,而且还记述了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昝殷是蜀(今四川省)的名医,他还是中国最早的妇产科的医书《产宝》(成书于817年。后由周颋于897年增补,并改称《经效产宝》)的著者。

  《十六汤》

  唐代后期的茶书。苏廙撰。亦称《十六汤品》、《汤品》。书中在"掌握茶的生杀予夺大权的是汤(开水)"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评论了冷热程度不同的汤3种、注水时缓急程度不同的汤3种、用不同茶具盛装的汤5种、用不同薪柴加热的汤5种,共计16种汤的得失。该书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布目潮沨译本。

  《岭表录异》

  全三卷。唐代末期的地理书。成书于昭宗年间(888-904年),刘恂撰。亦称《岭表录》、《岭表记》、《岭表异录》、《岭表录异记》、《岭南录异》。书中记述了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气候、风土和地理。原书已失传,现存此书是将《永乐大典》等书中的逸文集录而成的。

  《四时纂要》

  全五卷。唐代末期的农书。韩鄂撰。该书逐月记述了应作的农事,是填补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五世纪初)和陈旉(1076年-?)的《农书》(成书于十二世纪初期)之间空白的宝贵资料。特别是二月的"种茶"和四月的"收茶"是中国的有关茶树栽培的最早记录。与同属于华北地区农业岁时记的崔寔的《四民月令》相比,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具体记述了农业技术,带有农家历的性质;(2)占卜、禁忌等迷信色彩十分浓厚;(3)地主经营的观点很少。该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虚构之书"。直到1961年才由日本的山本敬太郎(山本书店店主)发现了1590年的朝鲜刊本。作者韩鄂是唐玄宗时做过宰相的韩休(?-739年)之兄韩偲的玄孙,估计是唐代末期至五代时期人。

  《唐摭言》

  全十五卷。五代时期的散文。王定保撰。书中记述了唐代贡举(即选官的考试)制度和应考者的故事。卷三中详细记述了有关曲江宴的礼仪、名目、宴名、诗文、典故和逸闻。

  《清异录》

  北宋卷。北宋时期的杂文集。作者陶榖(903-970年),邠州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人。曾仕于后晋、后汉、后周等王朝,后历任宋朝的礼部、刑部、户部尚书。该书采录了自隋代至五代的旧闻故事,共分为37门,648条。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馔羞"、"蔬菜"、"鱼"、"禽名"、"兽名"、"酒浆"、"茗荈"、"百果"等部门,共283条,是饮食史上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其中收录的谢讽的《食经》和韦巨源的《食谱》分别为隋代和唐代唯一的完整的宴席菜单。书中还收录了苏廙的《十六汤》。此外,该书中还首次出现了豆腐、红粬、绿花包子等食品。

  《太平广记》

  全五百卷。北宋初期的类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昉等人奉敕撰。该书根据从汉代至宋代的475种小说、笔记和稗史,分92门记述了奇谈异闻。其中卷五的"酒"篇提到"千日酒"和"若下酒";"食"篇中提到了"吴馔"、"御厨"和"五侯鲭"。此外,在"草木"、"畜兽"、"禽鸟"、"水族"、"昆虫"等篇中也有不少关于饮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