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南方草木状》

  全三卷。晋代前期的风土记。相传是受命调任交州(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和越南)的嵇含,根据自南方归来的人所述当地的情况而撰。其中记述了80种植物。但是,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该书在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就已成为逸书。今天所能见到的此书,可能是后人将其逸文集录成册的,也可能是后人根据徐衷的《南方草木状》,以及同类书籍中的内容集录成册的。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荈赋》

  晋代前期的诗。杜育作。诗中赞颂了蜀(今四川省)的荈(即茶)。杜育,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曾历任西晋王朝的右将军和国子祭酒等职。

  《博物志》

  全十卷。晋代张华(232-300年)撰。相传此书最初有四百卷,后根据武帝(265-290年在位)的命令改为十卷。据说现存的此书不是原书,是后人将张华的遗文和同类书的逸文集录的。张华,范阳方城(今河南省固安县)人,晋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

  《抱朴子》

  全八卷。晋代道教经典。葛洪撰。该书的《内篇》(共二十篇)论述了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外篇》(共五十篇)论述了时政的得失和人事的可否。葛洪,出生于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的医师和道家。长于炼丹术,研究长生不老之法。著有《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书。

  《崔浩食经》

  全二十卷。崔浩(?-450年)撰。该书序文中说崔浩将其亡母遗留下来的文章整理为九编。但现存的只有这篇序文。有人怀疑《隋书·经籍志》中提到的《崔氏食经四卷》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的《食经》就是该书的原书。崔浩,清河东武(今河北省清河县)人。生前官至北魏的司徒,后因有人告其犯有大逆不道罪而被杀害。

  《本草经集注》

  全七卷。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药学书。五世纪末叶,陶弘景(456-536年)撰。书中将《神农本草经》所录365种药物和后来由名医发现,并收录于《名医别录》(后汉末期成书)的365种药物,合计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分别记述了这些药物的产地、采集方法、加工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陶弘景,丹阳秣陵(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在本书中,他首次采用了根据药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此外,他还著有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作补充的《补阙肘后百一方》,以及《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书。

  《齐民要术》

  全十卷,共九十二编。北魏末期的农业技术书。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乃至酿造、烹调、贮存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前人著作的理论。其中大量引用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杂五行书》、《食次》、《食经》等已经散佚的古书中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六记载了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栽培方法,以及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卷七的第六十三编记载了贮存物品的用具;第六十四至六十七编中记载了酒类的酿造方法;卷八的第六十八至七十三编记载了盐、酱、醋、豉等调味品;卷八的第七十四编至卷九的第八十一编记载了各种烹调方法;第八十二至八十九编记载了贮存方法。撰者贾思勰曾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太守,从他的这一经历来看,书中所记内容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但其中不少菜肴被看作是今天各地名菜的原型。书中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摘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下),日本也出版了由西山武一、熊代幸雄翻译的全译本。

  《艺文类聚》

  全百卷。唐代初期的类书。欧阳询(557-641年)等人奉敕撰。书中分六十四门,根据1431种古书,先记事实,后录有关诗文,被视为后世类书之范。其中"礼"、"条文"、"食物"、"百谷"、"果"、"鸟"、"兽"、"鳞"、"介"等部中有关于饮食的内容。"食物"部的食、饼、肉、脯、酱、鲊、酪酥、米、酒等项中,载有关于唐代以前饮食的宝贵资料。

  《荆楚岁时记》

  全一卷。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岁时记。宗懔撰。原称《荆楚记》。记载了荆楚(今湖北、湖南两省)一年中的节日行事,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民间节日行事的记录。书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载,如寒食、曲水、汤饼、冰鉴、菊酒、羹、脍、赤豆粥、腌食等。

  《谢讽食经》

  隋代的食经。谢讽撰。书中记载了53种菜肴。但是只记载了名称,没有说明所用的原料和制作方法,所以许多菜不知究竟为何物。谢讽是隋炀帝(604-618年在位)时的尚食直长(即主掌皇帝饮食的尚食局的属官)。该书收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