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僮 约》

  前汉后期的韵文。作者王褒。这是一篇采用蜀郡(今四川省)的僮(奴隶)的买卖契约的形式、充满幽默感的赋。赋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开始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王褒,蜀郡资中县人,擅长诗赋,是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周围的一位文人。

  《急就篇》

  全四卷。前汉后期的字典。为元帝(前49-前33年在位)时任黄门令的史游所撰。亦称《急就章》、《急就》。该书分为三十四章,在姓氏、官府、市里名称的项下附有说明。书中有不少有关饮食的语汇,如"豆酱"等。

  《方 言》

  全十三卷。前汉末期的字典。扬雄(前53-18年)撰。书中集录了从各地到朝廷来的使者所用的方言,亦称《扬子方言》,共收入11900余字,其中有不少有关饮食的语汇,如"麦"、"麯"等。

  《蜀都赋》

  前汉末期的诗。扬雄作。诗中赞颂了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并提到多种食品。扬雄,成都人,著有《扬子方言》、《扬子法言》、《太玄经》等书。

  《说文解字》

  全三十卷。后汉中期的字典。许慎(约58-约147年)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100年)。全书收入15116字(其中异体字1163个),分为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书中分别对每字的字形、字义、音韵作了说明,是从体系上说明汉字的最早的字典,其中有不少与饮食有关的字。

  《释 名》

  全八卷。后汉中期的字典。刘熙撰。该书分为"释天"、"释地"等二十七类,解释了每字的含义。在"释饮食"项下,可以看到"胡饼"、"汤饼"、"索饼"等许多食品和饮料的名称。

  《四民月令》

  后汉后期的岁时记。崔寔(103?-170年?)撰。书中记述了每月应作的农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岁时记(逸文)。该书作为农业科技书的作用后来被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取而代之,因此南宋以后该书便失传了。清代以后,人们从《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等著作中收集了该书的逸文,编成辑本。在该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以储存为目的的加工食品。崔寔,涿郡安平(今河北省饶县)人,历任五原郡、辽东郡等地的太守。他曾从事过酒的酿造和贩卖,著有《政论》等著作。

  《神农本草经》

  中国最早的药学书。亦称《本草经》、《本草》。书名虽冠以传说中的皇帝神农的名字,但一般认为,该书是战国时代至秦汉期间编纂的。原书已失传,只有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书中还载有该书的逸文。明代以后的刊本是后人集录的逸文,共收录了356种药物。相传神农曾教人农耕,还"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使人知避就之所,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所以自古以来他一直被人誉为医药业的创始人。

  《临海水土异物志》

  三国时期的地理书。黄龙二年(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兵前往夷洲(即今台湾)。据说当时随军同行的有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一带)太守沈莹,本书就是此人所撰。本书在宋代以前就成为逸书。现存有明代陶宋仪(注释:日文版有误,应为陶宗仪。--校者)和杨晨的两种辑本。1981年又出版了张崇根的新辑本。新辑本的前半部分收录了有关台湾高山族的记事,后半部分收录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鱼介类、鸟类、竹木藤果等物产。

  《广 雅》

  全十卷。三国时期(魏)的字书。张揖撰。该书效仿《尔雅》的编目,将全书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编,解释了18150字的含意。其"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编中可以找到与饮食有关的语汇,并首次出现了"馄饨"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