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典籍大全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集。书中收录了以西周前期至公元前506年的社会生活为题材的诗歌305首。其中《国风》160首,汇集了15个地区的民谣;《大雅》、《小雅》105首,汇集了当时的宫廷乐歌;《周颂》、《鲁颂》、《商颂》40首,是宗庙祭祀活动中吟诵的诗歌。该书中有不少诗句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文化。

  《周 礼》

  相传为周公旦(据说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人物)所撰,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分《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等篇,详细记述了周王朝的官制。该书又名《周官》、《周官经》、《六官》、《六典》。据该书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书中分别详述了这些官职。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物的名称,并记载了各地的农作物和家畜。

  《楚 辞》

  战国时代后期的诗集。书中收录了屈原(前343-前277年?)及其门生宋玉、景差的作品二十五篇。诗中歌颂了当时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两省)的酒和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了许多食品和饮料,其种类与《诗经》、《礼记》中所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截然不同。

  《吕氏春秋》

  全二十六卷,计一百六十篇。记述战国时代末期诸家思想的著作。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宰相吕不韦(?-前135年)(注释:中国史料记载吕不韦(?-前235年)。--校者)撰。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故亦称《吕览》、《吕纪》、《吕论》。该书为战国末期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之作,是了解战国末期思想状况的必读书。书中卷十四《孝行览》的《本味》篇记述了伊尹因擅长烹饪被殷汤王看中,后被擢升为宰相,辅佐汤王创业的事迹,以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该书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烹饪著作。不过《孟子·万章章句上》中说:"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于汤,未闻以割烹也。"就是说,孟子否认伊尹是因精通烹饪而受到汤王重用的。

  《尔 雅》

  全三卷。前汉以前的辞书。十三经之一。传为周公旦和孔子(前551-前479年)门人所撰。是秦至前汉时期为阅读《诗经》、《书经》而编纂的中国最早的释字义的辞书。由《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篇组成。卷下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诸篇。

  《书 经》

  前汉中期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十三经之一。传为孔子根据夏、商、周三代史官的记录编纂而成。但实际上它是儒家根据古代流传于鲁国(今山东省)的周公旦的逸话编纂的。该书又名"尚书",书中《禹贡》记述了各地贡品和农作物名称。

  《礼 记》

  前汉中期的儒教经典。五经、十三经之一。共有四十九篇。传为宣帝(前91-前49年在位)(注释:宣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3-前49年。-校者)时期的戴圣集录。书中记述了西周末期至前汉时期的礼(仪式的礼节)。在论述礼的意义和精神的《曲礼》篇、逐月记录了年中祭祀活动的《月令》篇、论述了礼的变迁的法则的《礼运》篇,以及论述了家族内的礼仪的《内则》篇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生活。

  《黄帝内经素问》

  全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一起被称为中国医学的古典。该书原型完成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其后,经数人的订正,现存的《素问》主要是唐宝应年间(762-763年)由太仆令王冰编纂的。该书的《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指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醴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传说他曾教人们栽培五谷,并发明了文学、音律、度量衡、医药、衣服和货币。

  《上林赋》

  前汉中期的诗。作者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诗中颂咏了皇帝在上林(即皇帝的御苑)游猎的情景,其中提到了许多食品和饮料。司马相如生于成都(在今四川省),他还写过描写诸侯游猎情景的《子虚赋》。他与临邛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的恋爱故事是很有名的。

  《七 发》

  前汉中期的诗。它是作者枚乘(?-前140年)侍奉梁孝王时为了启发太子,模仿东方朔的《七谏》而作的一首问答体的散文诗。诗中在告诫不要暴饮暴食的同时,列举了应当食用的食品和饮料。枚乘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曾为吴王濞的郎中和梁孝王的上客,景帝时做过弘农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