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在“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这句话之前,孔子分别为弟子的“入”和“出”制定了不同的道德规范。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这句话则是为无论是“入”或是“出”的弟子们所制定的共同的道德规范。
“行”,是指按孔子所制定的“入”和“出”的道德规范实践的过程和行为。
“馀力”,是指有剩余的能力,在此指闲暇。
“则”,有准则、法则的含义,在此的意义是一定要。
“文”,可以理解为《诗》、《书》六艺之文。也可以理解为是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所以说孔子的思想也可以称为“文”。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所谓“行”,就是按孔子为弟子们制定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德规范严格的去实践,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每一个弟子成人、成才、成德的必由之路。换言之,没有这些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弟子们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人、成才、成德的。孔子的这些成人、成才、成德的道德规范至今仍不失为年轻人成人、成才、成德的不二法门。
“弟子入则孝”了;也“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了;也“亲仁”了;这时候,如果有了闲暇之日,则一定要学习《诗》、《书》等六艺之文。
为什么要等弟子们“行”了以后,再有闲暇之时,才可以学习“六艺之文”呢?在这里真实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重实践,重实践与学习文献的相互关系。在此,孔子的意图是:首先给弟子们提供一些最基本但又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去做;所谓最基本,就是最容易做但又最不容易做的,所谓十分重要,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是须臾而不可离的。等到弟子们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和感受,也可以说孔子教给弟子们的道德规范弟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也有了闲暇日了,这时再让弟子们去学习文献。儒家文献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同时它也涵盖从一般到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理念和规律。所以说,从一开始就让弟子们去学习儒家文献,恐怕年少无知的第子们吃不消。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让弟子们获得一些基本的体会与感受,之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献,这样对于弟子们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儒家文献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
按孔子之意,弟子们为什么一定要“学文”呢?因为在“行有馀力”之前,孔子为弟子们所开出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不是儒家的全部,更不是儒家的最高层次,所以说,弟子们若欲掌握儒家更多的、更精妙的、更高级的儒家学问,他必须就得努力学习儒家的文献。
从孔子后的世世沧桑来看,特别是自朱熹说过:“《五经》有的,《四书》全有。《五经》没有的,《四书》也都有”的话之后,(大意)《五经》的地位不断下降。对此我认为:还是孔子的那句老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中国的“文”实际上全部都掌握在孔子那里,换言之,无论是谁,只要学“文”,那就学孔子思想好了,别无它法!
孔子在这一章里所讲的话基本上都被我们中华民族的后辈作为一个个珍贵的价值体系保存和使用起来了。譬如:
“弟子”。弟子的观念目前还在经常的使用,如某某人是某某人的弟子。某某人收某某人为弟子,等等。
“孝”。至今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和宝贵价值系统。
“谨”。孔子不但提出了“谨”,还提出了“慎”。“谨慎”至今也是我们非常推崇的优秀道德品质。
“信”。不言而喻。
“爱”。同样不言而喻。
“众”。孔子还提出了“群”的价值系统。“群众”是我们今天非常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同时他还代表着人民和人民的利益。
“亲”。后演变成亲人、亲戚、亲家等等。
“学文”。就是在今天的大学里,也分为学文和学理工的。有学文的就得有教的吧,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有几个学生、教师、教授、硕导、博导、院士、校长知道“学文”是孔子提出的呢?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