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出则弟”
  作为一个后生小子,你除了入就是出,换言之,你除了回家就是外出,除此之外你没有其它的行为可以发生,因为人是群居的,现在也是如此。当你回到家里时,孔子已经给这些“弟子”制定了道德规范,那就是“入则孝”,当你外出时,孔子也为这些“弟子”制定了更加复杂的道德规范,那首先就是“出则弟”。
  孔子将“弟”列为“弟子”制定的道德规范的第一条,可见“弟”的十分重要性。所谓“弟”就是悌的意思;就是顺敬兄长的意思。所谓顺,就是顺从。所谓敬,就是尊敬。所谓兄,就是对哥哥及朋友的尊称。所谓长,就是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的人。
  孔子之所以为弟子们制定这样的道德规范,其根本目的就是欲在家庭以外的、弟子们可能出现的各个不同人的群体当中力图建立秩序。秩序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如果城市交通失去了秩序,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同样,人的群体也不能够没有秩序,如果人的群体失去了秩序,那后果肯定要比城市交通失去秩序的后果要严重上千百倍。
  孔子将人的各种不同群体的秩序核心确定为“弟”,其实这个“弟”既是动态的又是公平的,它是保证任何一个在外的人的群体在任何的时间和地点都能够拥有其头领进而建立秩序。譬如,你为这个人的弟弟,可很有可能又为那个人的哥哥;你为这个人的晚辈,但又很可能是那个人的长辈;你的职位比这个人低,但很有可能比那个人的职位要高。还有,今天你是弟弟,明天就有可能是哥哥;今天你是晚辈,明天就有可能是长辈;今天职位低,明天就有可能职位高。所以说孔子将每一个人在外的群体的头领确定在哥哥、长辈和职位高的人身上,而其又是互为、互动、变化和公平的,这种的手段就是“弟”,“弟”就是为秩序而存在。
  在家庭以外的人的各种各样的动态的群体当中建立永恒的秩序,孔子用“弟”做到了。


  “谨而信。”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这个“谨而信”是指弟子出外所遵循的道德规范,而孔子没有讲这是弟子在家可以坚持的道德规范,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最安全和温暖的港湾,在这个安全而温暖的港湾里“谨而信”完全是多余的,所以孔子没有将其列为弟子入家的道德规范。
  “谨”,有小心、谨慎、慎重、重视、恭敬和严密的含义,这些含义我们都容易理解和认知,但是谨的目的我们却不一定都清楚。那什么是谨的目的呢?谨的目的就是“行之有常”,就是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的更加扎实。
  “信”,就是实,就是实在。出门在外,实在的品质非常重要。请问:有谁不愿意与有实在品性的人打交道?又有谁愿意与没有实在品性的人打交道?难道不是吗?但是,实在不等于愚蠢,实在也不是傻瓜。实在就是说实话办实事,不是实的事不办,不是实的话不说。这就是实,这就是实在,这就是信!


  “泛爱众”。
  “泛”,广泛。“众”,众人。
  爱,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价值系统,包括“节用而爱人”、“仁者爱人”和“泛爱众”。
  孔子“爱”的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影响真是太深刻了,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网络上有许多的音乐网站,网站里标列着大量的歌曲名,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歌曲名,有多少是以爱来命名的,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用爱命名的歌曲它肯定会占该网站整个歌曲量的最大的一部分。
  众,就是众人。孔子还有“群”的价值系统,群与众相连,就是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群众的概念。
  孔子告诉外出的弟子要“泛爱众”,意思就是要广泛的去爱众人。那什么是爱呢?爱在此的意义是喜爱和惠爱,就是广泛的去喜爱和惠爱众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孔子对弟子的教导而看到孔子非常善良的内心深处,在孔子看来,首先要喜爱大众,在这里,喜爱大众是没有条件的,这样就没有阶级与阶级斗争之害。再者说,孔子是讲求“和”的,只有首先去爱大众,再推而广之,大众之间再互相去爱,如果这样的话,“和”的局面才能够出现。按孔子的思想,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去惠爱大众,所谓惠爱就是尽量的给大众提供和创造一些个恩惠。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的意思。其实,在孔子年代,由于各个方面的条件所限,人与人相互能够联系到的范围非常有限,再说又是弟子,也可称为后生小子,那他们“泛”的范围就更小了。
  “众”,就是众人。这个“众”的有效范围与“泛”的有效范围是相互匹配的。既然“泛”的有效范围有限,那“众”的有效范围一定是与“泛”的有效范围是一致的。
  既然如上所说,那孔子讲的“泛爱众”的全部意义在哪里呢?我认为:
  1、今天是弟子,“泛”与“众”的有效范围有限,但明天或后天的情况就有可能改变,这样,从小养成的“泛爱众”的优良品质将会发挥广泛的作用。
  2、如果某个弟子担任了比较重要的工作,那他的“泛”与“众”的有效范围将会变得非常的大。也可以这样说,他的“泛”与“众”的有效范围是与他担任的职位大小成正比的。
  3、无论如何一个人的“泛爱众”总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互为“泛爱众”,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大家都去互相的“泛爱众”,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你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会去这样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互为“泛爱众”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生活将会变得越幸福!
  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之所以变得如此糟糕,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很好的学习孔子思想和做好“泛爱众”的教育。


  “而亲仁。”
  “亲”,是近的意思。“仁”,是仁者。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非常有仁德的人。
  “亲仁”,就是在外面一定要亲近有仁德的人。
  为什么一定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呢?我认为:
  1、后生小子年少无知,亲近有仁德的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品质。
  2、后生小子年少无知,亲近有仁德的人可以得到指点,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可以少犯错误。
  3、近朱者赤,后生小子亲近有仁德的人可以耳濡目染受其影响。
  4、后生小子亲近有仁德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
  如果后生小子都去亲近有仁德的人,那他们中间很可能有相当得一部分成为有仁德的人。他们成为有仁德的人之后,再被其他的后生小子来亲近,这样循环往复我们社会中不就是有仁德的人愈来愈多吗?这个社会上有愈来愈多的有仁德的人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不言而喻吗?
  孔子说的“亲仁”两个字实质上就是我国的两个非常宏大的价值系统。“仁”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还有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亲”,后来演变成亲人、亲戚、亲家、亲情等等许多的不同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