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是指弟与子,对父兄而言。“出则弟”的“弟”为悌的古字,读ti,四声。意为顺敬兄长。“泛”是广的意思。“众”是众人。“亲仁”,亲为近。仁,为仁者。“行”是指按上述这样做了。“馀力”犹言闲暇。“以”就是用的意思。“文”是指《诗》、《书》等六艺之文。
孔子的这段语录是针对“弟子”们而言的,换言之,这是孔子对弟子们所提出的综合的全面的道德规范。
孔子对弟子们提出的这些综合的全面的道德规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则为入,一则为出,也就是说一则为在家的,一则为在外的。另外一个是追加的,它无论在家与否都可适用。
所谓弟子,就是对父兄而言的后生小子。入,就是在家或是入家门的意思。孝,就是侍奉父母的意思。
为什么孔子只是在家而强调孝呢?因为孝只是针对自己父母而言的,对于其他的人则不必采用孝的方式。譬如孙子对爷爷奶奶则不必采用孝的方式,因为孙子的父母已经对其爷爷奶奶采用了孝的方式,孙子只是对自己的父母采用孝的方式就可以了,再一方面,人的代差大约为20--30年,这样算下来爷爷与孙子的代差约为40--60年,也就是说当孙子刚出生时,他的爷爷已经40--60岁了,既如此,刚出生的孙子如何尽侍奉义务的孝?再者说,在孔子时,人的寿命很低,三代同堂的情况可能较少发生。此外,孝的价值系统只是对直系血亲的人才起作用,至于其他人,譬如长辈,则采用悌的价值系统便可,这时的长辈便已打破了血亲的界限,只要是长辈就可以采用悌的价值系统,儒家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也!
孝是儒家独有的价值系统,是其它文化种类所没有的价值系统。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孝的思想的教育,长大成人以后就可以对父母尽孝,当他有了小孩以后又对其进行孝思想的教育,他的小孩长大成人以后又对他尽孝......,一个家庭如果使用这样孝的方式周而复始的生活,难道不是最有益于他们的繁衍生息吗?如果一个国家的家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孝道的教育,都能够用孝的方式周而复始的生活,难道不是最有益于他们的繁衍生息吗?
有许多的人反对孔子,反对孔子就是反对孔子孝的思想,反对孔子孝的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反对我们过上孝的周而复始的幸福生活,所以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嘛!难道不是吗?他们这些个人难道是好人吗?好人会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吗?所以我说凡是反对孔子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难道不是吗?这些坏东西包括毛贼和鲁迅,还有其他反对孔子的人!
在我国,有许多的朝代是以孝治天下,特别是一些盛世的朝代,
为什么呢?
家庭是社会一个最小的单位,同时又是一个国家最多的单位。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相当大的关系是依赖于家庭的稳定,设想,一个国家有相当多的家庭不稳定,难道这个国家能够稳定吗?所以说若想得到国家的稳定,必须首先得到家庭的稳定。怎样才能够得到家庭的稳定呢?孔子思想提供方案就是孝!为此,孔子还将孝演变成孝敬和孝顺。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家庭这个人群最小单位的头领就是父母,子女对父母孝敬、孝顺了,也就更加确定和强化了父母的地位,父母在这个小群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反过来又为这个家庭的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今天你是孝敬和孝顺者,明天你就是被孝敬和孝顺者;今天你是非头领,每天你就是头领。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一个家庭不断有稳定的基础和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越来越多的家庭得到稳定,愈来愈多的家庭得到稳定,那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我们都不希望社会混乱,我们都希望社会稳定,而且愈长久愈好。从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对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问题似乎只是喊一喊口号而已,难道社会的稳定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吗?如果社会的稳定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那我们还会有不稳定的社会生活吗?有谁不会喊口号?所以说,比喊口号更重要的是真正去寻找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的根本之策,这个根本之策就是孔子的“孝”思想!
孔子“孝”思想的本质是善于侍奉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孝”思想具有永恒的意义。
我们知道,所谓的侍奉父母是指侍奉人真正具有了侍奉能力的行为,不具备侍奉能力的侍奉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侍奉行为,所以说,等我们真正具备了侍奉能力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已经步入了老年。众所周知,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衰退,尤其是患有各种的疾病,以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的下降,直至其最后的完全丧失。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命运,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而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此外,侍奉人与被侍奉人的角色是转换的,今天是侍奉人,明天就是被侍奉人,这是每一个人人生所必需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是无法逃避的。
人都是由小到老的;都是由年轻力壮到年老体弱的,从这个自然规律的意义上来说,只要人类存在,侍奉与被侍奉的关系就会永远相伴而存在,只不过是由于各种文化的不同,侍奉人的角色各是由不同的人和组织来担当罢了,但被侍奉人的角色始终不会改变。
在西方,由于基督教文化使然,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没有“孝”思想的观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老年人的侍奉,现在所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是由社会或是国家来担当侍奉老年人的角色。而我国目前则不同,由于孔子“孝”思想的深刻影响,侍奉老年人的责任主要是由其子女来担当的,虽然目前有极少量不同体制的养老院。
从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来看,特别是从我国当前还有近10亿的农民兄弟和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由其子女来更好地担当侍奉责任的社会定位将会伴随我们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难道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每一个被侍奉的老年人和以后也会成为被侍奉的老年人的意义上说,我们难道不应该大力弘扬孔子的“孝”思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