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曾子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重要价值系统和一个“朋友”与“信”的重要关系。
  “朋”、“友”、“朋友”和“信”都是孔子非常重视的价值系统,特别是“信”,它已经被后儒列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
  朋友与朋和友有非常大的区别,朋友是指同类与同志的总和而不单单只是其一。
  “交”,是交往的意思。“信”,是信用的意思。
  此话的大意为“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这句话的另一层意义为:与朋友交往一定得讲求信用。
  为什么与朋友交一定得讲求信用呢?所谓朋友就是同类与同志,所谓交就是交往。如果要保证同类和同志的本质及其正常交往的不变,那信用就是基础,如果动摇了信用这个基础,那所谓的同类、同志以及正常的交往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时也就不可能称其为同类、同志和无法继续交往了。
  与朋友交往讲求信用,难道与不是朋友的人交往就可以不讲求信用了吗?我认为是这样的,所谓交往就是朋友双方经常的往来,如果不是朋友还能够经常的往来吗?我是没有见过不是朋友却经常往来的。既然不是朋友而又互不往来,那也就没有产生信用可言的基础和可能了。再者说,与不是朋友的人不可能有交往,有的可能只是来往,即便是来往,按儒家“信”的要求,也应该非常认真地讲求信用。


  “传而不习乎?”
  “传”是这样的:曾子为孔子的学生,此处的“传”应该指得是老师孔子的传授。
  “习”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习,就是温习、复习的意思。此外,此处“习”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习”的解释是正确的。
  曾子为什么对孔子的传授要“习”呢?而且还一日三省?儒家的学说归根结底是一门体验之学,如果不是在经常不断的体验中去学习,那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儒学的。
  儒学为什么是一门体验之学呢?从根本上讲,儒学是又一门终极关怀的学问,换言之,儒学对人类所全部需要的都已经进行了关怀,也可以说,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儒学全都给出了答案,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肯定会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在儒学给我们的关怀和答案中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繁复,由个别到全面,由形而下学到形而上学等等等等,所以说,你要不是去认认真真的体验,你就根本无法学习和真正的掌握儒学这门既简单又复杂的世界上最高级的学问,譬如学习和孝弟,难道不是吗?


  “忠”、“朋友”、“信”、“习”都是儒家的重要价值系统。“忠”的本质是“尽己之”,也就是尽心竭力。“朋友”的本质是同类和同志。“信”的本质是实,也就是实在。“习”的本质是温习和复习。
  我之所以将儒家上述价值系统的本质逐一提出,是希望能够非常纯净的保持它们,不要将它们歧义化。
  “忠”就是尽心竭力,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其它的意义,将任何与其没有关系的意义附着于其上的行为都是对儒家“忠”价值系统的不尊重。
  “信”就是实,就是实在,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其它的意义。我们现正在建立的诚信社会说到底就是一个实在的社会,它所取代的就是我们所十分厌恶的虚伪。实和由实而产生相联的其它价值系统是儒家非常注重的价值系统,也可以这样说,实,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之一。
  此外,儒家的上述价值系统对于我们今天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它暂不必说,以“朋友”和“朋友交”为例。“朋友交”就是交朋友,我们可以联想,交朋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何种位置,就是男女间谈恋爱也称其为交朋友,不是吗?。朋友更是如此,朋友观念的表述与应用早已经充塞于我们今天天南地北社会生活的日日夜夜,难道不是吗?
  
  


  曾子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为“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也反映了儒家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学习了不能应用,学习它做什么?学习了不能应用的,学习它又做什么?
  曾子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放在“传而不习乎?”的之前,也明显有将“忠”、“信”列为传习之本的意义。
  对于曾子的“反省之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有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可能它最好能够伴随你一生,所谓80岁知道70岁所犯的错误就是这个反省的道理。
  你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了曾子的“反省之道”,你将会变得愈来愈聪明,愈来愈自信,愈来愈坚强,真的。在目前这个社会中生活,最需要的难道不是聪明、自信和坚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