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en,一声)字子舆。“省”,(xing,三声)反省。“三省”,多次反省。“吾身”,自身。“为人谋”,替别人办事。“传”,(chuan,二声)传授。“习”,温习、复习。
相传孔子其他弟子之学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唯独曾子之学,传之无弊。据说曾子作《大学》。《大学》后被朱熹收入“四书”之中,对于其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吾日三省吾身”。大意是:自己一天之内多次反省自身。
对于“三”,我们不能够按今天人们的数字观念来对其进行认知,这时的“三”就等于多的意思,它根据每日自省的情况而定,也可能四次;也可能两次,反正就是多次的意思。再比如百万雄狮过大江,那就是多的意思,不一定就非得一百万不可。
人民公仆焦裕禄生前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将自己的工作得失过一遍“电影”,焦裕禄的这个好习惯实质上就是曾子三省吾身思想的接续。
三省吾身的思想实际上是教给我们每天对自己进行一次调整的好方法,这样更加有利于我们明天的生活与工作。
三省吾身的思想实际上也是给我们自己这架生活、工作的照相机每天对几次焦,以便我们能够拍出更加美丽、逼真和浪漫的画面。
其实,“吾日三省吾身”思想的关键就是“日”和“省”。“日”就是经常不断的意思,虽然不能够保持日日,但是只要连续不断就可以,如果可能,这种好行为最好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省”就是反省。我认为如果不能保证一日三省,也要坚持不懈地经常“省”,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省”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人人都会反省,人人都需要反省,人如果不会反省他就等于不会生活和工作。但是如何做到日三省和省一些什么,这个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了。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的“为”在此读四声,所以它有助、帮助的意义。
“为人谋”的“人”在此只作人来讲,它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群人。同时也并未限定为哪些人可以谋,哪些人不可以谋,当然,这个人或这群人肯定是自己愿意去帮助的人。
“为人谋”的“谋”在此有谋划和谋求的意义。
“为人谋”的意义可解释为:帮助或替别人办事或(工作)。
帮助别人办事或者是替别人办事,在这里并未发现有报酬的痕迹,也就是说,在替或帮助别人办事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报酬的条件。在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替或帮助别人办的事,并不限定在有或没有报酬之中。换言之,有无报酬在此并不影响“为人谋”。“为人谋”在此也没有限定“谋”的时间,就是你给我办事办理多长时间,我为你办事办理多长时间。
“忠”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系统,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将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的认为是“忠恕”而已矣,由此可见孔子“忠”的思想是多么样的重要。
其实关于“忠”的概念儒家是有严格限定的,“忠”的准确概念为:“尽己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办事尽心竭力,仅此而已别无它意。
“忠”在此意义还有:我帮助办事可以,报酬高低也不是大问题,期间就是尽心竭力而已,但决不代表我的帮助会成为时间上的固定,譬如说三年、五年或是一生,这才是“忠”的准确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在这里,曾子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为人谋”与“忠”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既然如此,人聚集在一起做事就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还知道,人群是有头领的,为大群和小群的头领而做事情也是人的天性之一。
无论是为头领或是非头领做事它本身都得有一个“忠”的问题,也就是是否尽心竭力地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儒家选择的是“忠”,也就是尽心竭力。我们知道,当一群人共同做事的时候,最高的效率和最佳的效果就是来源于相互的尽心竭力,也可以说,“忠”也就是尽心竭力是这个群体发展的最佳选择,这同时也是儒家为我们人的群体或是社会生活所创造的最佳价值系统。
“忠”的观念是儒家独有的,是其它种类文化系统所不具备的。譬如佛教,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它都没有“忠”的价值系统存在,反之,如果佛教有“忠”的价值系统,它也就不称其为佛教了。道家、教也没有“忠”的价值系统,换言之,如果道家、教也有“忠”的价值系统,那它也就不称其为道家、教了。
今天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等等凡是与忠有关系的各种概念和观念都是儒家“忠”价值系统的衍生品,试想,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儒家“忠”的价值系统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反之,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能够离开儒家“忠”的价值系统吗?就是在遥远的将来,我们的社会生活能够离开儒家“忠”的价值系统吗?我看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