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学而”篇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弟”同悌,读ti,四声。
  有子在此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即:仁之本-----孝悌-----不犯上作乱。下面,我们慢慢来分解。
  “为人”这个概念我们今天仍在频繁地使用,譬如某某人的为人如何如何,不是吗?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影响是多么样的深远。
  所谓“为人”就是指做人处事的态度。
  所谓“孝弟”就是:善于侍奉父母为孝;善于侍奉兄长为弟。
  所谓“犯上”就是干犯在上之人。
  所谓“鲜”就是少的意思。


  孔子的学生有子,虽然没有被孔子确定为最优秀的学生之列,但是他提出了“和为贵”的重要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对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影响极大,就是在今天,“和为贵”的思想仍是我们国家、政党处理国内外事务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有子的“和为贵”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客观的说,今天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就是孔子和有子的“和”的思想,不是吗?
  在我国,时时刻刻都不会离开孔子思想,这样的感受你会随着“《论语》今解”的不断深入而倍感强烈。


  关于“孝弟”。
  孝的意义。孝就是侍奉父母。一般情况下,人类的两代年龄差为20-30岁左右。父母真正需要而且能够真正得到侍奉和照顾的时候,也就到了子女成年的时候,子女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年纪也基本到了老年的时期。我们大家都晓得,人的老年时期由于身体和劳动生活能力的不断下降是最需要人照顾的了,这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所在,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种命运,不是吗?
  今天我们是父母,我们的子女能够很好的侍奉我们;明天我们的子女也会成为父母,他们的子女又能很好的侍奉他们,这样很好的循环往复下去不是很好吗?这种生活方式是最适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了,这就是儒家“孝”思想的根本意义所在。
  


  弟的意义。侍奉兄长为弟。为什么要侍奉兄长呢?为什么要为此而建立一套价值系统呢?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的动物一般都自然存在着头领和等级的关系,譬如狼、猴、象等等。这种头领和等级关系的自然存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得该群体更好的繁衍生息,这是大自然在数亿年的进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吗?
  人是群居的,群有大小,家庭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小的一个群体。为了使得这个小群体生活得更好,大自然给我们规定了头领和等级的关系,换言之,如果这个小群体没有头领和等级关系,那末这个小群体便无法正常的生活,人类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的群居动物的生活方式是一样的。
  家庭这个最小的群体谁应该为头领呢?大自然选择了父母,儒家选择了父亲,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也。如果还有比家庭更小的群体,那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子女们,子女们谁应该为头领呢?自然是子,子女子女嘛,子是在前的。如果这个家庭有若干个子怎么办呢?儒家选择了”弟”,也就是长子。
  我们知道,交通规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秩序,秩序是交通规则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秩序,交通规则便失去了意义。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是同样,如果人类社会生活没有了秩序,同样也是失去了社会生活的意义。不仅如此,它还可能给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儒家建立“孝弟”的价值系统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家庭这个人类最小的群体得到最好的秩序,以保证其能够更好的生活,进而保证整个人类更好地繁衍生息,不是吗?
  


  孔子作为有子的老师,是孔子首先倡导“孝弟”思想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孔子弟子的思想基本上都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之上作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