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是指除自己以外所有的人。不知,可以解为不了解。愠,就是恼怒、怨恨。
大意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实质上孔子的这段话里讲了四个概念,即“人”、“不知”、“不愠”和“君子”。
人。人与人的差异和不同是非常巨大的,譬如我们与孔子之差,那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人是不一样的,就如十个指头不一样长一个样。
人不知。由于人与人的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知与不知存在很大的效果差异。譬如有的人本身就不想了解或者很好的了解你,有的人无法了解你,也有可能他今天无法了解你等等,总之,别人不了解你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反之而思,自己了解别人吗?自己又了解别人有多少呢?
不愠。实际上自己许多恼怒、怨恨的成因都是由于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若想让别人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换言之,你若想改变造成你恼怒和怨恨的成因是非常困难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这种因人家不了解你而产生的恼怒、怨恨都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是没有意义的。人家不了解我,很可能会因此而发生许多的不愉快,但我们决不因此而恼怒、怨恨,这样,我们可以减少很多的、不必要的恼怒、怨恨,相反我们则会增加许多的、不必要的恼怒、怨恨。人家不了解自己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问题,如果我们都为此而恼怒、怨恨,我们还将如何生活?再者说,恼怒、怨恨没有代价吗?如果因为恼怒和怨恨引发出各种代价,请问,值得吗?所以说,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如何生活的金玉良言,可是又有多少的人能够知晓和掌握这些金玉良言呢?可悲呀!。
君子。孔子认为,人家不了解我,自己也不怨恨,这不也是君子吗?反之,还是君子吗?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君子是孔子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君子的概念对我国及东亚各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说:“君子,成德之名”。“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所编纂,为什么众弟子将孔子的这几句话编在了首篇、首章?难道是不经意?我认为远非这样简单。
《论语》首篇、首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将学习的地位提之如此重要的规格,说明了其对于学习重要性的强调。 “有朋自远方来......”除需要表现出对于远道而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欢乐之情以外,还潜隐着好客与热情。
“人不知而不愠......”是表现出了君子对于学者及每个人的重要性。
世人都认可,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这种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就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另外也不能否认这与孔子的弟子将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名言编在了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话而无关系。
世人都认可,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这与孔子对待远方来客的态度进而影响了我们有非常深刻地联系。
我国及其东亚文化都认可,君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就是在今天的社会,如果称某某人不是君子,这个人知晓后一定会特别的气恼。日本、韩国还将某某人称为某某君。这样的君子情怀,都是孔子为我们充填的,难道不是吗?
以上这些事实都不能否认与孔子的弟子将其编为首篇、首章没有关系,不是吗?
我们以往在各种的解释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这句名言时大都总是从孔子教诲我们这个角度出发去领会,今日,我们从孔子本身的角度出发,看孔子本人是怎样获得这种感受的。
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自己非常的好学,孔子究竟好学些什么呢?孔子又说,“信而好古,窃比我老彭。”(《论语.述而》)哦,原来孔子是非常的喜好学习古代的学问,是孔子在非常喜好学习古代学问的同时曾经获得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感受。
孔子非常的喜好学习古代的学问,孔子不但获得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快感,最终还学成了圣人,难道不是吗?
我们今天的这些凡夫俗子如果能够像孔子当年非常喜好学习古代学问那样来学习孔子的思想,除了可以不断地获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幸福感受之外,肯定会有非常非常巨大的收获,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