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燕芳:良缘与附件在玄机中不朽
(三)绝唱:在遗憾中不朽
曾国藩为什么要请客湘绮呢?谜底迟早是要揭开的。其实就在曾国藩开始给湘绮送对联的时候,湘绮有所觉察。
当曾国藩正式提出请湘绮编纂《湘军志》的时候,这事已经昭然了。
曾国藩处事有一着。她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智谋大师。同治三年,湘军攻破江宁(南京),当他占领南京,还想打击李鸿章所帅的淮军时,他就想到了青史留名。
他需要一个文字高手为他服务。又担心文人不从,于是导演了一曲美人计,为后事铺垫。
王闿运答应了。好。
玩也玩了,钱也拿了。也该做点正事了。
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王闿运是否就该如现代的一些学者活活地研究出现实没有的东西欺蒙老百姓。例子太多,少说一句吧。
修史,王闿运有自己的史识。查阅档案,还要实地考察。
最要命的是:曾国藩在九江兵败时,要自杀。让王闿运调查出。
还有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破城之后,纵兵大肆抢掠民财、强奸妇女,任意枉杀无辜。
王闿运秉笔把这些也列入提纲,曾国藩示意:为贤者讳。
对曰:秉笔直书,讳言不妥吧。
曾戏言:若兄自传,难道还写自己纳妓。有损令誉啊!
王闿运明白了什么?
但曾劝言:望先生权衡,若先生损湘军形象,老朽愿以晚金谢。
王闿运语缓:大人,容我三思。
是夜,王闿运不眠。
过数日,王闿运和花燕芳决绝于南京……
当晚,王闿运逃离南京到上海。留诗给花燕芳:
不堪回首去年冬,
一笑梅花记偶逢。
信有仙娥飞月下。
不期心底竟留踪。
石沉弱水三千尺,
恨杀蓬山数万重。
慧剑情缘今已矣,
灵犀一点喜相通。
花燕芳回诗云:
轻阴漠漠雨朦朦,
惯送闲愁似梦中。
几度芳园歌窃窕,
一弯流水响玲珑。
由来冶艳君怜我,
审识繁华色是空。
岂为荣衰有离合,
玉肌冰骨怨春风。
花燕芳自此和王闿运告别甜蜜的相聚……后悬疑人间。
后来,王闿运修《湘军志》,不徇情,如他自己所言“直笔非私家所宜为”,“此书信奇作,实亦多所伤,有取祸之道,众人喧哗宜矣。”
湘军将领一直认为《湘军志》是谤书,曾国荃扬言要杀王闿运。
王闿运如果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正确”,不说自己多了一份红袖添香,也不至于吓得东躲西藏……
附录:1)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
此联是王死后,上海某报刊刊出的恶作剧联。福州诗评家陈衍特喜欢,其学生钱钟书整理之。闿运个头不高,故有“武大郎”的比拟;
“文中子”是隋朝人王通的弟子给老师私拟的谥号。王通平生以“圣人”自命,模仿孔子,作了
六部“经”书,称《续六经》。王通是个妄人,武大郎是个丑角,闿运的特点竟在妄、丑这两个字?
2)王闿运挽曾国藩联
两间化育,静观皆鱼跃鸢飞,洎乎世风变、廉耻亡,民风变、道德亡,五伦从礼学产生,把数千年哥哥妹妹,我我卿卿,弄成平等国;
一代文明,注重在男婚女嫁,在此圣教衰、邪说起,礼教衰、淫欲起,二姓本爱情合,率四百兆夫夫妇妇,鹣鹣鲽鲽,同醉自由天。
3)别人挽王闿运联
萧干贺王闿运八十寿
广陵散从此绝矣;
灵光殿独存巍然。
骆成骧挽王闿运
司马笔精堪接轨;
公羊学统在传经。
黎元洪挽王闿运
仲尼死为儒童菩萨;
关尹古之博大真人。
易实甫挽王闿运
门尽公卿,隋唐以下文中子;
经传楚蜀,秦汉之间老伏生。
辜增荣挽王闿运
傲尽公卿,差能不作祢衡死;
论其身世,只当先时伏胜观。
龚福焘挽王闿运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祗今颠沛愧师承。
杨钧挽王闿运
何学述公羊,师淑有南海弟子;
雄文似司马,依隐亦东方先生。
黄逢元挽王闿运
献策即还山,文中子门墙有诸将相;
投竿不忘世,周尚父耄耋为帝王师。
吴熙贺王闿运八十寿诞
长清史馆是八斗才,最怕周公来问礼;
登汀绮楼望十里埠,不随王子去求仙。
王闿运曾清任清史馆长,以高龄而恋女仆周妈,人以此联嘲之
以蔡伯喈词锋,历诋公卿,三缣一字;
仿东方朔游戏,驰声耄耋,斗米侏儒。
刘人熙挽王闿运
三百年传伊人古香,卷里服公吐兰雪;
八五岁踵贞白遗嘱,阁前容我拜松风。
吴獬挽王闿运
布衣名闻四海,著书风靡五洲,此为儒效;
学说深印洞庭,哭声上薄衡岳,吾与招魂。
吴恭亨挽王闿运
文章本气数所关,时际末流,高寿大名俱有累;
人物卑晋唐以下,学成别派,霸才雄笔两无伦。
吴熙挽王闿运
义兼师友必推君,何来纸上浮言,一笑扫除唯隐痛;
死尽辈流行及我,忍负病中垂句,九原今后再交欢。
吴熙再挽王闿运
拨乱有春秋,道隆则隆,道汙则汙,惟夫子可游羿彀;
至人外生死,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为天下惜此灵光。
程崇训挽王闿运
经述文章,集何郑马班阮谢专长,唐之后诸儒未有也;
嬉笑怒骂,为曾左李彭丁张诤友,袁以下自桧无讥焉。
谢盛唐挽王闿运
楚学离中原以独行,读湘绮全书,直接汩罗大夫,船山遗老;
教育先政治以革命,张公羊三世,实启西川弟子,南海名人。
熊希龄挽王闿运
贾郑之经,马班之史,汉魏六朝之词章,于吾乡咸同诸先正间独尊坛席;
巨浸不溺,烈火不炎,沧桑万变不奴主,胥世界天人阿修罗等皆入涅槃。
胡子清挽王闿运
诗人常苦穷,而公交游半将相,文士多不遇,而公晚年作公卿,清氏数耆儒,其遭境视沈确士袁随园尤异;
时流张宋帜,独漱芳液于高岑,俗论趋桐城,独振清尘于汉魏,艺林推宗匠,论所诣在吴太仓汪江都之间。
陈士廉挽王闿运
文章上继两司马;
耆宿今惟一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