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兹将金法郎案交涉过程,缕述如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摊派一两白银。
签约时,白银与各国货币的原有比价,其中海关银一两等于375法郎。不久银价不断下跌,如按银价付款,当不足当时折合的外币总数。若按当时折合的外币数付款,如果银价不回升,那么等39年赔款付清时,中国实际付出的白银远不止45亿两。
1905年7月2日,中国与侵略者就庚子赔款偿付方法的换文,提出了三种付款方法,供他们选择:按伦敦银价,用银付还;用期票付还;用电汇付还。当时法、英、美、比、意、荷等国,择定按各国本国货币用电汇付款,并表示在付清赔款之前,不更改付款方式。
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协约国同意中国缓付庚款。尔后德奥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此三国庚款均告取消。
欧战后,法国金融混乱,通货膨胀,法郎暴跌,纸币一法郎只值现金1/3。法郎贬值是法国内部的事,与中国渺不相涉。按1905年换文规定之汇兑法,中国用较少的银两,即足偿付法国之庚款。但是,侵略成性的法帝国主义,为了更多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血汗,就以恢复中法实业银行为诱饵,炮制了所谓金法郎案。原来,1912年成立的中法实业银行,名义上由中、法合办,实际上是法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一个金融机构。中国少数为虎作伥的官僚买办,如王克敏、周自齐等,也在该行存有巨款。1921年7月,因法郎暴跌,该行之巴黎总行以及京、津、沪、汉和香港分行,先后倒闭。
法国步美国后尘提出放弃庚款后,1922年1月11日,北京政府派王克敏赴法,交涉退款用途。是年7月,中、法签订恢复中法实业银行的协定,法国又指定退还之庚款,大部分用之于改组该行,小部分用之于教育、慈善等事业。由于法帝国主义与中国官僚买办相互勾结,恢复该行与退还庚款这两件本来无关的事情,就纠缠在一起了。
法国乘向中国发出恢复中法实业银行照会之机,偷换概念,将庚款之法郎说成是金法郎。法国根本没有金法郎这种货币。如果照金法郎偿付,中国将损失关银6200多万两。紧随法国之后,美、比、意等国也向中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消息传出,举国一致反对法国的无理要求,北京政府迫于舆论,遂于12月26日据理驳复美、法、比等国。
1923年2月7日,法使傅乐猷到财政、外交两部交涉,继续要求按金法郎偿付庚款,并限中国于2月10日前答复,否则将取消中法实业银行协定。内阁总理张绍曾大为惊慌。9日,内阁通过此案。10日,新任外长黄郛1923年2月3日,原外长施肇基免职,同日令黄郛署理。照会法使傅乐猷,承认以金法郎偿付庚款。27日,英、法、美、比、意、荷、日、西八国公使,联名照会外交部,要求各国赔款一律按硬金计算。
张内阁的卖国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此时,津、保政客正在布置政变倒黎,在他们的策动下,国会于2月13日咨达北京政府,此案在未经提交国会审议以前,不能认为有效,并致电法国国会否认此案。5月9日,张绍曾内阁将此案提交国会,未获解决。6月13日倒黎政变发生后,津、保政客推王克敏为财政总长,却又打算承认金法郎案,以便张罗贿选经费。以上情况说明,津、保政客以前反对金法郎案,不过是借题发挥,用以打击其政敌,后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便又“出尔反尔”了。
1923年11月5日,法、比、荷、西、日、英、美七国公使联合照会外交部,催促以金法郎偿付法国赔款。10日,法、葡两国公使又联合要挟北京政府,限于13日以前承认此案。在帝国主义的联合压力下,12日曹锟又一次任命与金法郎案有密切关系的王克敏为财政总长以代张弧由于全国各方面一致反对金法郎案,顾维钧不敢签字,8月14日王克敏辞去财政总长。10月3日此案被众议院否决。,打算用“飞过海”的办法秘密承认此案,不再提交国会审议。金法郎案秘密谈判的消息流传不久,汇理银行忽将所扣盐余交还了一部分,人们不难看出:法国公使与北京政府之间似乎已经取得默契,此案将以承认而告解决。这个时候,国会议长吴景濂因为争夺内阁总理,与高凌霨(曹锟于10月12日派高代理内阁总理)发生了严重冲突,而国会议员也因曹锟对他们采取了过河拆桥的态度,甚至求一见而不可得,大家愤愤不平,因此利用金法郎案打击高代阁,纷纷提出质问。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吵,并且由于全国人民和“反直同盟”再接再厉地发出反对的呼声,12月28日,北京政府被迫将驳斥金法郎案的照会分致有关各国。照会大意说,根据辛丑和约第六项,“用金”系指金币而非生金,不得视为金款债务。双方既经协定以电汇为付款办法,则汇兑率之涨落,虽暂时与此国或彼国有所不利,在实际上究不能视为舍去该国货币而改付现金之理由。且付款十余年来,金银兑价时有涨落,各国逐年按月收受各该国国币所规定之数目,并无异议,对于法国自未便破例办理。
1924年2月4日,代理领袖公使、荷兰公使建议将此案提交海牙国际法庭公判,法国公使对此坚决反对。8日,八国公使根据法国公使所拟文稿,联合提出驳复外交部的照会。3月1日,法国公使单独提出更强硬的照会,竟以下旗回国恫吓北京政府。美、荷两国公使做好做歹地劝告顾维钧迅速承认金法郎案,以免引起国际纠纷,对中国有所不利。在这些情况下,曹锟一面打密电指使各省直系军阀通电赞成承认金法郎案为北京政府撑腰,一面打算又一次收买国会议员通过此案。但是,各省直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锟也就不敢一意孤行。5月16日,有人送木匣礼物给顾维钧,里面装置炸弹,开匣时炸弹爆炸,当场死伤数人。从此北京当权人物再也没有人敢于出面来主张承认金法郎案了。
前面说过,由于法国拒绝批准九国公约,特别关税会议无法召开。此时各国不仅不肯提供借款,反向北京政府讨索到期外债,截至1923年10月止,各国扣留关余已达1000万元以上(用以偿还到期借款),加以各省军阀气势汹汹地讨索欠饷,逼得北京政府走投无路。1924年3月10日,北京政府终于不得不向八国公使提出照会:“根据华府会议九国公约关于中国关税税则条约,原定俟该约施行后三个月内,由中国政府择定地点,定期召集特别关税会议,议定撤除厘金,增加二五附加税,各种奢侈品亦均增加税率。至今已届两载,各签约国尚未完全批准该约,以致特别会议不能如期召集,中国财政上种种计划无法进行。为此,中国政府不得不提议先行召集预备会议,为将来特别会议之准备。”此项建议,目的在于打破关税特别会议不能召开的僵局,从预备会议上提出以二五加税抵借外债的要求。当天下午外交团开会讨论,英、日两国公使大体上同意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但都附有条件,英国希望指定二五加税为外债的担保品,日本所关心的是以这笔税收优先偿还没有担保品的外债(如西原借款等)。法国公使则坚称金法郎案如不解决,法国断然不同意召开任何性质的关税会议。3月31日,法国首先以不同意的照会回答北京政府。随后英国公使表示,九国公约必须参加国全体签字才能生效,法国既然不同意召开关税预备会议,英国也就未便单独作出决定。此时英国工党政府已经登台,新任首相麦克唐纳认为中国兵多“匪”多,财政破产,内战不停,外债无力偿还,国会信用扫地,已经形成了每况愈下的一种趋势,建议由各国组织调查委员会到中国调查一切情况,然后决定所应采取的对华方针。意大利政府则屡次向各国建议推翻九国公约,改变对华方针。到6月中旬,八国公使先后答复北京政府,一致拒绝召开关税预备会议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