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奇葩:东台发绣 (42P)


人们赞美头发的美,常用“秀发如云”、“金发垂肩”等赞誉,可谁能想到用头发作线,绣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呢?在江苏省东台市,民间刺绣艺人们在一排排整齐的绷架前飞针走“线”,他们是在绣《天女散花》、《龙狗》、《奔马》、《苏州留园》……也许很难看得出来,艺人们手中的“线”不是普通的丝线,而是各种色彩的人的头发,她们绣成的作品就是被世人称为天下一绝的“发绣”。

发绣又称墨绣,起源于唐代佛教盛行时期,民间信女们将自己的秀发剪下,在绸或绢上绣成如来佛或观音菩萨。焚香膜拜,以示虔诚。用人发代替丝线,是我国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创造。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可见发绣这一艺术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人珍惜头发如生命,人人蓄长发,打发结,梳发辫,“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相传过去女子与情人相爱时,常以一绺青丝相赠,表示忠贞不渝。佛教信女中有人用自己的头发绣成菩萨、佛像顶礼膜拜。因发绣不褪色和变形,但技术要求极高,流传甚少。最早的一幅传世珍品算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东方塑像》。因战争原因,被英军抢去,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市寸。据记载,刘安系杭州人,她还绣有《官衣添线》、《枚卜补衮》等发绣作品。我国明代韩希孟的杰作《弥勒佛像》发绣;收藏在日本正仓院。韩希孟是上海露香园顾绣名手,上海博物馆也珍藏一件她的作品,是根据陶渊明的诗意用白描而绣的《停琴伫月图》。图中一道士观月,旁有负琴童相随,人物眉目传神,衣纹丝丝别致,绣法超脱,明代夏明远的《滕王阁》、《黄鹤楼》两件发绣作品,也曾见日本收藏家影印于《唐宋元明画大观》画册中。四川省成都文殊院有一件《水月观音》发绣,清代以后,发绣这一特种艺术奇葩,已逐渐衰落,几乎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发绣同其它传统工艺一样,获得了新生,并在东台安家落户。发绣原为“墨绣”,只用黑色头发所绣。现在东台发绣选用头发不仅有黑色,还选用各种颜色,各色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色彩丰富。过去发绣以线条勾勒为主,现在发展了“晕色”手法,用国画色彩衬底,然后进行彩发刺绣,丰富了发绣艺术表现力,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同时在单面发绣的基础上,吸收了双面绣的技法,攻克了人发粗、硬、圆、滑,富有弹性的难关,开发了双面发绣,镶嵌于精雕的红木架中,可供两面观赏,具有典雅、古朴之风,艺术价值很高,是欣赏的佳品,收藏的珍品,馈赠的礼品,享誉海内外的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