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历史》再见 光美(上)
讲述人:刘爱琴、刘涛、刘允真、刘亭
时间:2006年10月19日
地点:北京 串场:2006年10月13日的凌晨时分,中国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女士在距离中南海只有几步之遥的三零五医院里走完最后的人生,她享年85岁。两天前,我们来到北京复兴门外的一个单元房子里,在这个王光美住了20多年的地方,开始对她的追忆。采访还没正式开始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王光美的子女们私下提到她的时候,往往会称她是“光美”。据家里人介绍,这个称呼开始是文革之后,最早是出自孙子的口中,然后慢慢的全家都这么叫,原因是王光美自己喜欢别人这样叫她。就是从这个称呼开始,我们接触到了一个平实的,却不平凡的王光美。
解说:2006年10月17日,王光美被授予了一份特殊的荣誉,然而此时,她已经去世4天。 王光美的女儿刘亭代替母亲接受了“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成就奖”。这个奖项凝聚着王光美11年的心血,纪念着她11年不停不休地推动救助中国的贫困母亲的行动--幸福工程。
记者:你母亲去世的时候,她获奖的是因为幸福工程?
刘亭:是。她开始幸福工程,是人口基金会,彭珮云同志当时是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说他们当时人口基金会想办这么一个工程,有这么一个思路,那么彭佩云同志她首先就想到了我的母亲王光美。因为我的母亲,实际上在她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她从来没停止过对灾区的人民,对任何比如说街道组织的、组织上组织的所有的捐款,她能参与的,全都参与了。
解说:1995年1月18日,王光美成为“幸福工程”的组委会主任。也在这一天,她把刚刚领到的2000元过年费全部捐献出来,成为“幸福工程”的第一批捐款人之一。11年过去了, “幸福工程”已经帮助了15万个贫困母亲和她们家庭改变了境遇。
后来我说你现在身体也不太好了,是不是我愿意帮着你把这个事做下去,她那时病得很重,就是前一次病危的时候,那么她就使劲在病床上使劲给我作揖,后来我就说你别这样,你这样我承受不起,她也那时候也病得很厉害,但是她清醒,后来我说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后来她身体恢复一点的时候,她也在跟我讲,她觉得说这个工程,为什么它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去贡献的目标呢?就是说母亲的爱,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周围人,永远是一种无私的爱。
解说: 刘少奇一生有9个子女,其中4个孩子是王光美生育的。与其他5个并非自己亲生的子女相处多年,王光美的用心之细和用情之深,让孩子们感念不已。刘涛和弟弟刘允真的生母是刘少奇的前妻王前。王光美和刘少奇结婚之后,刘涛一直跟在王光美的身边。在9个孩子当中,刘涛是妈妈最宠爱的一个。刘涛说,她在家里能够穿最新的衣服,骑最好的自行车。
刘涛:1949年的5月份,妈妈生了平平以后,在香山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小,当时有一位阿姨生了孩子之后,她的奶水不够,妈妈就让她把孩子抱来,她就亲自奶他,其实那时候呢是平平生下了,平平要吃奶,这样的话,妈妈的奶他,一直等这孩子吃饱了,妈妈才把这个孩子给着这个阿姨,这个阿姨就千恩万谢的,妈妈就说没什么没什么,都说没关系的,还跟她聊天,说别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太小,不懂这些,但是以后长大了,我才理解是什么样的母亲。
解说:1949年,刘爱琴跟随父亲刘少奇从苏联回到祖国,她的生母是烈士何葆贞。在火车站台上,刘爱琴第一次见到了新妈妈王光美。
记者:您和新的妈妈相处怎么样?
刘爱琴:相处很融洽,她对我,我也很奇怪,她其实比我就大六岁,她对我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老是照顾我,说你缺这个,没那个,比如说我回来了住哪个房子,她都是亲自带的我,但是她是以妈妈的身份出现,我那时候还不太习惯,不知道叫她什么好,她不在乎。我有时候也不叫,我也觉得有点别扭,但是她不觉得,她觉得她应该关心我的,她就关心我。我那时候骑车子上学校去教书去,就觉得骑车子冷,还给我买一双皮棉鞋,里头带皮的棉鞋。所以我觉得,够意思了。做一个继母,做一个后妈-来说,那是实在是照顾太周到了。
解说:王光美的家在当时是一个显赫的大家庭。她的父亲王槐青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在北洋政府时期任国家农商部代理总长。母亲董洁如出身于天津一富裕盐商家庭,受教于北洋女子师范大学,王光美在家中排行老七,却是家中最受父母宠爱的一个孩子。王光美接受过最好的学院教育,在理科方面尤为突出。高中时王光美就有“数学之王”的称号,后来她考取了辅仁大学数理系并读至研究生。王光美晚年时说。她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人。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生活。她被北平地下党组织推荐,成为“军调小组”中共方面的英语翻译。
刘亭:她到军调部是因为我的舅舅王士光,是参加一二九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地下党员,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她的几个妹妹,也都参加了地下党,我的母亲,实际上掩护过好几个地下党,现在都是什么高院的院长,崔月犁、郑天翔,他们那时候,当时在地下党很困难的时候,都躲过王家,都藏在王家藏过,所以她从小有革命的影响。
解说:国共和谈失败后,组织上要求王光美前往延安。1946年11月,一架小飞机载着王光美飞赴革命之地延安。这次飞行,让她彻底远离了居里夫人的梦想,却让她走近另外一种生活,
刘亭:她刚到延安的时候,是到朱德的窑洞去看朱德,管军调部的是周恩来,朱德说,少奇同志就在旁边,你们去看一下,都是北京来的地下工作者学生们,我爸就简单讲几句话,然后说大家有什么问题,我妈妈就说,傻傻的,二十几岁,刚从北京来的,就说我们希望首长以后能够给我们教育的时间,让我们懂得革命的道理说了这么一个,她说我爸爸看了她一眼,她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看我。后来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穿着个棉袄,人家都是系着带子绳子什么的,她可能系着从北京来的带子,她刚去,因为有人跟她讲,延河老是结着冰,她还带了一双冰鞋的,因为她是北京的研究生嘛,她说我带了一双冰鞋一看,整个没有人滑冰,她的被子,所有的农民都来,她有一个红缎子被面,所有的农民一来说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被子,她就特别羞愧,别人都那么朴素,她带一个被面,后来她们一个炕的学生都馋得不得了,说大枣烧肉最好吃,后来干脆说把你这个被面,你老反着盖,不好意思让人看,说把被面卖给老乡,咱们换一顿大枣烧肉吃吧,后来她说就把那个被面换了一顿大枣烧肉。
就是说她是有从城里来的大家闺秀到参加变成一个革命志士的一个过程。
解说:慢慢的,王光美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而让她改变最大的,就是那个用异样眼光看她的人。将近两年后,从延安到西柏坡,王光美嫁给了刘少奇。关于父母的结合,女儿刘亭一直很好奇,因为父亲当时比母亲大二十三岁,并且已经结过五次婚、已经有了五个孩子。
刘亭:而且我妈妈告诉我说,她认识我爸爸的时候,我爸爸也一米七五、七六的个子,才一百斤,就是有胃病,非常瘦,我说你怎么会看上他的,愿意跟他结婚的,我妈妈说,他是让一个让我觉得特别钦佩的人,他跟我第一次提的时候,上来就说我这个人有什么不好,我结过几次婚,我有几个孩子,我身体怎么不好,后来我妈妈说,任何一个男的跟我讲的时候,都说自己怎么好,说他比较特别,不是浪漫史,这个不是浪漫史,但是我觉得他特别可靠,我也特别钦佩他。
串场:很多回忆录里都说,在中南海里面,刘少奇和王光美这对夫妻是很美满的一对,而他们的家里也是有名的“最欢实”的一家。甚至到今天,有些写回忆录的人还这样说,刘少奇正是因为家庭生活太幸福了,才在政治上麻痹了,最终导致这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未能及早的觉察出文革的性质和真正的目标。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它起码说明了一条,正是王光美把她的全付精力献给了丈夫和他们的9个儿女,才有了这个家庭的幸福。
解说:1949年,王光美以领袖夫人身份回到北平,住进离家不远的红墙内的中南海。她的工作关系也正式转入中央办公厅,担任刘少奇的秘书。自此,王光美一心担当起辅助的角色,相夫教子。
然后我妈妈呢,从跟我爸爸结婚以后,我爸爸就没许她长级,她就17级,所以钱很少,我爸爸好像是400多块钱,我妈妈是100多块钱,但是我们家有很多的刘家的亲戚是要给学费的,实际上我们的小孩加上我外婆,一共是100多块钱,因为我从小8岁我爸爸让我管帐。
记者:你管帐?
刘亭:我八岁的时候家里没人管帐,我妈妈也不管帐,最后我爸爸说,她已经会算术了,就让亭亭管帐吧,说她是咱们家的探春,所以就让你管帐吧,所以我记得吃的有洋白菜、有粉丝,反正我们家永远是那几样,我们小孩吃大盘,只给我爸爸这么三小盘,这个盘,稍微好一点,有一点肉的,那么我们那时候记得,最小的挨着我爸爸,因为我老外婆也在,妈妈也在,我爸爸就接一口,一看孩子们饿得厉害,他接一下,就把这菜都给我们传,就让最小的从这边来,一人接一筷子,这样就把这个小盘的好一点的菜都给分了。
串场: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出访四国,那个时候她穿过旗袍,戴过项链,这样的做法今天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了一桩有辱中国声誉的丑闻,给王光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实际上,王光美之前几次陪同刘少奇出访,穿的都是中式布衣,而在她的家里,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同当时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相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甚至还不如。
刘允真:有很多人都以为,好像光美同志出门,可能就得穿金戴银吧,就得坐什么,当年是什么吉斯吉姆,不是的,我母亲每半年领我们几个比较大的孩子去王府井百货大楼,骑自行车去,或者是西单百货商场,都是骑自行车,去买一次东西,因为孩子长得太快,都是买布,回来自己做,都是她自己在缝纫机上给我们做衣裳,跟阿姨在一起,跟老外婆在一起,所以我们衣服大部分是做的,不是买现成的。
刘亭:因为我们家是一男一女,一男一女,那么我和我妹妹是两个女的。那么所有的都是你接你哥哥姐姐的,小的时候照片,往往是刘元穿着游泳衣、戴着游泳帽,穿着女鞋,我是剃个秃子,这昨天因为有一个是陶斯亮来问我,说剃秃子的是哪个,我说是我。我是剃个秃子,穿个游泳裤。因为呢,我没有游泳衣,所以呢,我是男打扮,她是女打扮,因为她要捡平平的衣服,我捡刘源的。
刘真:像我是男孩子,哥哥穿完的,姐姐穿,姐姐穿完的,我穿。
刘真:我也穿过这边开口的衣服,裤子。
记者:女士裤子。
刘真:女士裤子,我也穿过。
解说:1959年4月,刘少奇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政治生涯走入顶峰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大饥荒席卷整个中国,就连国家主席的家也不能幸免。
刘亭:三年灾荒的时候,都让我们住在学校里,后来我在学校里晕倒了两次,我的同学妈妈,林枫家,实际上是当时林枫是我爸爸在地下党的时候。
记者:中央党校的校长。
刘亭:对,中央党校的校长,也是副委员长,后来呢,他的夫人就给我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你心太狠了,你女儿在学校里已经晕倒过两次了,你还不接回家来,后来我妈妈就准备要接回家的时候,跟我爸爸说,我爸爸就说,现在呢,农民,整个人民在受苦,我希望他们从小知道要跟人民同甘苦,他们将来长大了,为人民做事的时候,他就不会让人民再受苦。
解说:1966年的夏天,刘少奇一家的生活被迅速颠覆。从“五、一六通知”到八届十一中全会落幕,刘少奇的党内排名从第二降到了第八。8月5日,毛泽东写了他那张著名的大字报,《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张大字报》。
刘爱琴:毛主席的那张大字报,是吧。我看了好几遍,我当时没有拿到那个资料,小字的,在贴在外头 的,我就站那儿看,看了好几遍,过两天我再又回去又看,我说怎么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解说:风云变色,王光美却不曾改变对于丈夫的信任,她还要求子女们“坚信父亲”。
刘允真:因为在她在文革初期的时候,就曾经跟我们说,她说你父亲跟你们讲的,他所有的工作,都是中央开会讨论、主席都知道,而且都批准的,那么这个,都是有形成的文件,中央文件的,所以我坚信你父亲呢,他绝对不是反对毛主席的,那么这个信念从来没,绝对是忠于党的,忠于人民的。这个信念她从来没变过,文革结束以后她出来了,她曾经多次跟我们讲过,就是说,当年我的判断是没有错的,就是我们坚信这一点。
串场:就在对刘少奇的批判急剧升级的时候,1967年1月13日的深夜,毛泽东和刘少奇有了一次意外的见面。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毛泽东见到了刘少奇就问,平平的腿好了吗?刘少奇回答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这是个骗局。这一次他们没有谈工作。而是刘少奇向毛泽东作了检讨,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刘亭:但是实际上检讨的时候,主席也讲了,他检讨得非常好,非常认真,是很严肃的什么,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家就觉得是一个路线错误,那么时候怎么讨论路线错误的,也听不懂,就觉得他说是一个路线错误。
记者:你们家讨论这些?
刘亭:讨论,但是我和这个源源、平平,还稍微比我大一点,他们可能还比我还稍微听得懂一些,他们讨论什么叫犯路线错误,因为也是这个我爸爸也跟我讲,说我现在犯了路线错误,所以我现在呢比如说工作主要是要学习、要检讨。但是那个时期我觉得我父亲没有想到,他是会被彻底地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