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生津茅根汤

    材料:瘦肉100克、西瓜皮20克、赤小豆10克、生地10克、茅根5克、姜2片

    汤方分析:西瓜皮清热生津;赤小豆化瘀祛湿;生地清热凉血养阴;茅根降火清热。

    做法:瘦肉切块飞水,放入药材加水300毫升,隔水炖3小时。

    适用症状:梦多、口干、眼涩、喉咙疼痛等阴虚火旺病症;肠胃问题。



    ■玉米淮山炖鲍鱼

    材料:玉米10克、淮山10克、鲍鱼一只、姜片适量

    汤方分析:玉米味甘性平,能补中健胃,祛湿利水;淮山补气滋胃;鲍鱼滋阴益精,清热利湿。此汤以健脾为主。

    做法:将鲜鲍洗净,放入药材加清水300毫升,隔水炖3小时。

    适用症状:脾肾虚弱,食量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少尿或湿热所致尿频、血尿,带下病等。

    ■链接

    秋季“汤补”知一二

    秋天是需要开始进补的季节。但是,补是有学问的。进补时,我们要谨遵“因虚而补,不虚不补”的原则。倘若不虚而补之,轻则食后愈加难受,重则可增加病状。

    “虚”症有“阴虚”、“阳虚”、“气虚”与“血虚”之分。阴虚时要滋阴,阳虚时要壮阳,气虚时需益气,血虚时要补血。

    “阴虚”的人多数有咽喉干燥不适、心烦易怒、失眠或早醒、面色潮红、经常手心热或自觉午后有热,而实际无热,或有高血压、神经衰弱、常出冷汗、舌很红无苔或苔少、食煎炒燥热的东西即感口热鼻热的症状。

    “阳虚”的人多表现怕冷怕风、手与脚经常发麻冰冻、尤其在秋冬更严重,食白菜、菜干、生菜、萝卜、豆腐等会流清淡口水、胃反、面色白而无光、头晕眼花、不思饮食、容易大便稀但不臭、四肢倦怠或面虚浮、下脚微肿、腰酸耳鸣、阳痿等。

    “气虚”的人多自觉气不够用、汗出很多、胃口不好、手脚无力、头晕眼花、或胃下垂、子宫下垂、内脏下垂、面色白而晦滞、舌淡白苔薄白、脉弱。

    “血虚”的人多见于头晕眼花、面色萎黄无光泽、气短心跳、眼睑、口唇、指或趾甲色淡白、舌淡白或术后失血、产后失血、各种原因致出血多的患者。

    因此,先分辨好您所属的“虚”症,再科学地进行“汤补”,是非常必要的。 (图文/郑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