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盲读报
|
话说毛泽东(续)
在毛泽东死后的批判“四人帮”的运动中,人们以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批判的根据,这就是毛泽东说过的:“关于四人帮的问题,今年不解决,就明年;明年不解决,就后年。早晚要解决(大意)”。毛泽东的这句话,成了打倒“四人帮”的杀手锏。其实,只要看看毛泽东如何对待“四人帮”与邓小平,就可以明白,毛泽东的这句话,实在还是告诫性的。周恩来病入膏肓之后,为了找一个代替周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毛泽东不得已,再次启用了他并不放心邓小平。但在毛泽东病情危重时,毛泽东迅速地解除了邓小平的一切权力。可见,毛泽东对邓小平比“四人帮”要坚决多了。对“四人帮”,可以今年、明年、后年……地慢慢解决;而对邓小平,则一刻不等地解决掉。
毛泽东一生,对女人,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男权态度。虽然他在政治上主张女人是“半边天”,“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照样做得到”。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妇女读书、参加工作的比例大大提高。但他在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上,从来没有把哪一个女人看成是可以真正倚重、可以并肩战斗的。在他的政治圈子里,没有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任何一个女性。在他的生活中,他的几个妻子,都是作为男性生理需求与生活需求的对象,从来不能在政治上真正地影响他,在处理事务中真正地干预他。 而毛泽东本人,他粗豪的一面,使他绝无“怜香惜玉”之情。与贺子珍的十年婚姻中,多数时间都是在极为困苦的处境之下度过的。尤其是几年艰苦卓绝的长征过程,贺子珍是有数的几位坚持下来的女性。在战争中,贺子珍曾数度负伤,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十年中竟让贺子珍生育了六个孩子,其缺乏爱惜与体恤,可见一斑了。(江青是在生下李讷后,自作主张地做了绝育手术,所以不再有其他孩子)。 毛泽东这样一个特殊人物,能够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领袖性格与盖世豪杰的特点外,还在于他对中国国情的入木三分的了解,更在于他极其善于利用一切条件,将事情朝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极为出色的“实践家”。 毛泽东好读书,但绝不是钻进书本里出不来的书呆子。林彪后来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目的,号召中国的老百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并未见什么真正的成效。而毛泽东本人,倒真是一位善于“活学活用”各种理论的人。 毛泽东没有留过洋,西哲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大著,也读得有限,他学英语,努力学到了晚年,仍然收效甚微。这一点,决定了毛泽东永远只是中国农民革命家。他的农民本色、农民习惯以及农民意识,始终都没有改变。也是这一点,对他夺取农业中国的最高权力,是非常有利的。当时的中国,没有其他领袖比他更了解农民,更能把握占中国人口90%的农民的愿望与需要。从战略上说,他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个绝对性的要素。所以,毛泽东必然成功。 蒋介石有领袖之才,但蒋介石基本是个城镇的人,后来又一直生活在大城市,娶了个留过洋的大官僚资本家的女儿宋美龄为夫人。所以,他的着眼点,始终在城市,他对中国农村的控制始终比较虚。他所代表的,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打出的口号是:“农村包围城市”。这正是与蒋介石针锋相对的。这一点,也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创造性突破。因为在共产党早期,党内亲苏的知识型领导人物,都希望以苏联的成功为范,首先夺取大城市。毛泽东则坚决主张走农民革命的道路。他的解放全国的战略部署,也是把打大城市放在最后。并以攻克石家庄这样一个当时规模很小的城市为试点,之后才全面推广的。 从毛泽东历年来所提出的各种政治口号中,就可以看到毛泽东非常识实务,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一面。前文说过,长征后期,他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带领红军残部,来到延安。而到中国进入全面的抗日战争之时,他为了保存共产党的实力,又力劝全党不要急于与日本决战,他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目的就是要大家稳下来,“持久”地与日本打消耗战,而不要盲目冒进。在这个期间,他主要抓的就是“大生产”与“延安整风”,从经济上与思想政治上稳固共产党的基础,养精蓄锐。解放战争开始后,他灵活有序地调动共产党的军队,迅速从弱势转化为强有力的夺权力量。当形势转向有利于他的一面时,他不失时机地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国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打还是不打?毛泽东反复权衡之后,做出决定:打!他此时提出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朝鲜战争,是联合国的部队在那里做战,虽然它是以美国为首的,并且显然代表的是美国的战略目的,但名义上,仍然联合国的。毛泽东聪明地回避了“联合国”,而只对美国发难。这就是为了绕开与联合国为敌,与世界为敌的效果。后一句“保家卫国”,则是针对国内而讲的。联合国打朝鲜,或说美国打朝鲜,“干卿何事?”,就算是危胁到了中国,毕竟还没直接打进中国来嘛。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能接受这次出国作战,必须要与中国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所以,这后一句,就是让老百姓都明白这次作战的自身意义。毛泽东还把赴朝参战的部队,由“解放军”命名为“志愿军”,以显示参战的是中国人民的志愿者。 毛泽东人为错误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使他的威望下降到极点。当此际,毛泽东借雷锋之死,重塑形象。雷锋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战士,并无大才大德,思想文化境界亦不高,顶多是个“心眼好”的道德楷模,放在历朝历代皆可。建国之后的岁月里,英雄人物辈出,谁见过毛泽东为别人题词?黄继光、焦裕录的事迹比雷锋要突出多了吧?毛泽东何以不置一词?毛泽东特意为雷锋题词,并邀众位老总们全都题词,号召全国学雷锋。在众老帅的题词中,其实最重要的,是林彪的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作毛主席的好战士”。善于察言观色的林彪,巧妙地将学雷锋的重要意义,转成了学习毛泽东思想;树雷锋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了树毛泽东威望的过程。由此,性质与方向就是如此这般地转移了。 毛泽东的最大局限,在于他没能超越农民性。而他的自学成材的过程与他本人卓越的实践能力,又让他看不起知识分子,甚至反感知识分子。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始终是不友善的。文革中“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观念,其实源自于毛泽东的意识。 正是这种反感心理,使他听不进知识分子的忠告,并拒绝知识分子提供给他的新的文化观念与有益的决策方案。如果用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法,也许他的这一心理,与早先受到胡适的冷落不无关系吧?一个心高志大的农民青年在渴望发展的时候,是极难容忍他人的轻蔑的。这件事,很可能是他心底的一个创伤性记忆。 在夺取中国权力的过程中,他对“三农(农民、农村、农业)”的了解,助于其成功;然而,正如现在的人文知识分子常问的一句:革命成功后的第二天?——这对毛泽东真的是一个新课题。他胜利地建造了全新的农业式新中国,但是这个已经处在世界全面走向现代化时期的农业国家,必然地要向现代化转轨,这就不是毛泽东以前的经验能奏效的了。毛泽东的才干中薄弱的一面,这时就突出了。 农民以经验办事的思路,就是此时毛泽东的基本思维方式。所以,他经常讲“调查研究”,讲“以点带面”,就都是这样一种情形。他从不提倡大家去学习现代管理的科学知识。他把马寅初等知识分子的忠告都轻易地打发掉了。他的一意孤行在晚年发展到极点。一人不信,一人不靠,以至于临终也没能安排好接班人。 三年建国的奇迹般成功,激发了他自信心,放大了他的自负感,让他坚信凭他的英明领导,可以重组天下,安排出全新的社会秩序,从此人们可以在他的“美好”的设计中,幸福地生活。五八年的“大跃进”,最典型地体现了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浪漫理想。他运用“三大战役”那种老经验,在经济建设中,也到处搞什么“大会战”;打破传统家庭格局,大搞“集体化”,建“大食堂”;“大炼钢铁”;大建“人民公社”……,不到两年,就把形势大好的中国,搞到了遍地饿殍的“三年自然灾害”(现在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中。中国在短短几年间,死亡达一千四百万(官方数字),超过了八年抗日战争的死亡总数。这可以说是对毛泽东的一次严重打击。他从此隐迹了几年。 三年灾难的教训,并不能真的改变毛泽东。首先,他不能放弃权力,让别人去统治国家;其次,是他仍然不相信知识分子的见解。这就意味着,他仍然要在自己的老路上走下去。结果,就有了从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全国性的全面混乱。在一片混乱中,他说:“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是一片大好”,“乱了敌人,好了自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而且说,这样的政治运动,今后还要搞,要每“七八年再来一次”。 毛泽东的反抗性,使他一生都标榜“斗争哲学”,而且是“你死我活”性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他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他说“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他临死前回顾自己一生的成就时,甚至没有过多地提到创建新中国的壮举,而是说了他死后被否定掉的两件事:一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二是文化大革命。 在毛泽东死后,当对毛泽东的禁忌开始松动,他的卫士们开始写关于他的回忆性文章,并以此将毛泽东拉下“神坛”。人们通过这些“身边人”的回忆,了解毛泽东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但是,问题也出现在这里。这些毛泽东的贴身卫士们,都是一群“根红苗正”,通过严格审查筛选的几代都是贫农的子弟,都是些没有读过多少书,见识低浅的小人物。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也就是小人物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毛泽东。毛泽东在他们的笔下,确实是走下了“神坛”,但同时也被他们俗化了。他们将有着博大胸襟的旷世豪杰,改写成通俗版的名人轶事。他们记下的,无非是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之事。什么毛泽东看戏时,松了裤带坐下,情节紧张时,他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而掉了裤子之类。文字间有一种有意无意的轻慢意味。 大鹏与燕雀,虽然都不可能完全“无所待”而“逍遥游”,但毕竟不是同等的境界啊! 写到此,我不免想到。毛泽东的一代人,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时间段中。即内部局面是军阀混战,外部又面临日本侵略,国将不国。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只有铁腕巨人,方能收拾残局。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的人物。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吧。由此我又联想到,如果毛泽东不幸而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会如何?他的命运将会怎样?他的抗争又会有什么结果?抑或他顺应形势,攻学历、拿文凭,弄个总裁什么的?…… 好在,历史不允许假设。 从另一方面看,有什么样的伟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而有什么样的人民,也一定会有什么样的领导者。 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庞大的低素质的人口,中国的农业国性质,也是注定了毛泽东当时能够成功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同时,也将是今天,中国新的领导人产生的基础。 说不尽的毛泽东…… 说不尽的中国…… 引用出处 |
![]() |
|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