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2-10

2-10

    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890-1956),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卡·克莱伯的精湛指挥艺术赞叹不已,特别是全世界众多的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他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迷人风采以后,崇拜他的乐迷可以说是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着,然而,对于卡·克莱伯的父亲埃·克莱伯,也许当代的人们就有些陌生了,当然这里是将专业音乐工作者和高水平的音乐“发烧友”除外的。其实,埃·克莱伯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本世纪早期最重要的著名指挥家之一,在20世纪的指挥艺术史上,这位杰出大师的名字是与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以及克列姆佩勒等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的,现今老一辈的音乐爱好者们都知道,埃·克莱伯在20世纪早期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是决不比卡·克莱伯在今天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低的,相反,尽管卡·克莱伯自身具有惊人的才能和令人信服的艺术修养且始终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能力打的天下,但不管怎么说,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著名指挥家而给他留下的巨大影响力,恐怕是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不过,人们倒可以由此而看出埃·克莱伯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吸引人和具有长久的意义。
     
    埃里希·克莱伯于1890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但他在幼年时,便随家移居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并在那里长大和受教育。埃·克莱伯早年曾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管风琴和指挥等专业课程,同时,他还在布拉格大学中学习哲学和历史。学习毕业以后,他便在当地的布拉格剧院中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在1912年担任了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的指挥,从这时开始,便是他正式从事指挥职业的起点了。埃·克莱伯在以后的九年间,除了同时在杜塞尔多夫等其他城市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以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中,1922年到1923年,他在曼海姆歌剧院中担任了一年的短期指挥,此后便在1923年担任了著名的柏林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这时,他已经开始获得了一定的世界声誉,成为当时的一位颇有希望的青年指挥家了。埃·克莱伯在这个享誉世界的歌剧院中一直任职到1935年,这一年,他由于同情遭到纳粹迫害的作曲家亨德米特,愤然辞去了这家剧院的音乐总指导职务,并开始将自己指挥生涯的方向转向了美洲地区,他先在南美洲的阿根庭担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哥隆剧院的首席指挥,并在这期间指挥了大量的德国歌剧作品。此后,他又在1943年至1947年担任了四年古巴哈瓦纳爱乐乐团的指挥,这期间,他曾广泛地在南美各国和美国的许多歌剧院和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已成为著名指挥大师的埃·克莱伯重又回到了欧洲并于1950年担任了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定期指挥,在此期间,他曾指挥了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在英国的首演。1954年,埃·克莱伯重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柏林国立歌剧院,再次担任了该院的音乐指导。1956 年,埃·克莱伯在瑞士的苏黎世去世,享年66 岁。
     
    埃·克莱伯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其经历是丰富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在世界各地,为音乐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极有正义感的艺术家,当年为了抗议纳粹反动统治者对犹太音乐家的迫害,就曾不惜放弃了与自己多年来苦心栽培和训练出的柏林国立歌剧院的合作,他宁愿丢掉待遇优厚的职业,也要和受迫害的音乐家们站在一起,而决不服从于纳粹的威逼和施加的各种压力,他这种善良的艺术家的正直本性,曾经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埃·克莱伯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大师,尤其在指挥歌剧作品时,他的造诣是非常深厚的,柏林国立歌剧院,这个老牌的著名剧院,在埃·克莱伯执掌帅印期间,可以说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埃·克莱伯为其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和代价,使其在20世纪30 年代中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并且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都始终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水准,而在这方面,埃·克莱伯所做出的功绩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今天,人们在评论卡·克莱伯时,总是津津乐道地欣赏着他那异常高雅和深邃的艺术气质,然而这些优秀的音乐素质,实际上在作为父亲的埃·克莱伯身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埃·克莱伯在指挥时,给人的感觉是轻松、适度而毫不做作。从指挥风格上看,他是一位严谨、典雅、精致和细腻的指挥家,在对待作品的处理上,他既能够保持适当的理智,又能够赋予作品强烈的歌唱性。这些作为优秀指挥家的良好素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他那艰深而渊博的艺术修养和特殊的天赋,这种修养和天赋尤其对他出色地指挥歌剧作品,起到了极其有效果的作用。
     
    埃·克莱伯不但善于指挥古典作品,对于许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极为优秀的解释者,他的这种积极的态度,从以下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便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
    1.1942年在柏林指挥了捷克作曲家雅那切克的歌剧《耶努法》在德国的首演;
    2.1925年在柏林指挥了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的世界性首演;
    3.1930年在柏林指挥了法国作曲家米约的歌剧《克里斯朵夫·哥伦布》的世界性首演;
    4.1934年在柏林指挥了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露露组曲》的世界性首演。
    以上的事例仅仅是埃·克莱伯在这方面所做出的部分的、影响性最大的成就,但它们所含的份量,大概读者们已经深深地感到了吧。
     
    埃·克莱伯的指挥曲目主要是以德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作品为中心的,对于捷克等斯拉夫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演释专家。一般来说,埃·克莱伯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和贝尔格的歌剧作品的杰出解释者,这一点似乎已是被定论的观点了。
     
    埃·克莱伯一生指挥演奏了大量的作品,对于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交响乐作品,他的演释也有着很高的世界声誉。他指挥交响乐作品时非常的投入,为此曾获得了“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的美誉。然而,他在指挥艺术上所取得的更高成就还是在他指挥歌剧作品方面,他一生曾在柏林、米兰、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地方举行过效果辉煌的歌剧演出,其中一次在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演出的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其效果之惊人,演释之精湛,直到今日还被人们传为佳话,这的确不能不说是歌剧指挥史上的奇迹。
     
    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指挥大师是极其受人尊敬的,可惜的是他在66岁时便辞世了,这对于艺术家中相对寿命较长的指挥家说,的确是一个较为少见的例子。虽然埃·克莱伯在有生之年曾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唱片,但他毕竟没有赶上高速发展的立体声录音时代,否则的话,他将再会给人们留下多少难得的宝藏,遣憾的是,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愿望保留在尽情的幻想当中了。






2-11



    Leonard Bernstein,伦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918年8月2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0岁学钢琴,17岁入哈佛大学学音乐,后又入纽约柯蒂斯音乐学院,随赖纳学作曲与指挥。1940年在波士顿跟库塞维茨基学指挥。1945-1948年任纽约市立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58年起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是该团第一位美国指挥。他在纽约爱乐乐团任职三十年,1959年担任音乐总监,后成为终身桂冠指挥。1990年10月16日逝世于纽约。

  伯恩斯坦是20世界知名的指挥大师,他擅长演绎马勒、西贝柳斯和斯特拉温斯基的作品。指挥风格理智而直率,富有时代精神和主观表达,长于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创作方面,他作有交响曲三部,芭蕾舞剧《自由的想象》和《真迹》,一些合唱及乐队曲,现代弥撒曲以及歌剧《塔希提岛的困厄》等,而在最为为的作品是音乐剧,诸如《在小镇上》、《美妙的小镇》以及《西城故事》等,不少成为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在音乐剧的推广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奥地利曾于1977年举办“伯恩斯坦音乐节”,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2-12


    Pierre Monteux,皮埃尔·蒙特,(1875-1964),法国指挥家。又译“蒙都”。1875年4月4日生于巴黎。6岁学小提琴,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拉维尼亚克(A.Lavignac)学习,12岁即首次登台指挥音乐会演出。早年作为小提琴演奏家,是热洛索四重奏(Quatuor Geloso)的成员之一,曾为格里格、勃拉姆斯演奏。1911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柏辽兹音乐会乐团,自任音乐总监兼指挥。后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贾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看中,聘请他出任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在任职七年间,指挥过许多著名作品的首演,包括斯特拉温斯基的《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夜莺》(1914),拉威尔的《达菲尼斯与克洛埃》(1912)、德彪西的《游戏》(1913)等。1917年以后的三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演出了一些法国歌剧。1819年出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在职五年间,他改组了乐团的结构,使大量年轻的艺术家进入乐团。1924年辞职返回法国。后担任阿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门盖尔贝格的副指挥,并经常在欧洲各地担任客席指挥。1928年应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之邀,在斯托科夫斯基休假期间指挥乐团的演出。1929年担任巴黎交响乐团指挥,使乐团水平迅速提高。1935年出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之后。1942年加入美国籍,并定居于缅因州的汉考克(Hancock)。次年与夫人多丽(Doris Monteux)一起创建了一所指挥和乐队学校(即皮埃尔·蒙特学校)以培养青年音乐家。1952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并兼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客席指挥。1961年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63年还以88岁高龄在伦敦指挥演出了《春之祭》。1964年7月1日逝世于汉考克。

  蒙特是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的指挥带有着轻松、明快、典雅的法国风格,与克伦佩雷尔、瓦尔特等人激烈、强劲的德奥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一生也留下不少录音,RCA 公司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






2-13


 
    Sergiu Celibidache,塞尔吉乌· 切利比达凯(1912-1996),兼指挥家、作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为一身。他的指挥艺术和教授指挥的艺术受到广泛的赞扬。切利比达凯是后浪漫主义音乐的伟大演员之一,他被认为是布鲁克纳和法国印象派如德彪西和拉威尔交响曲的独特指挥家。

    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凯1912年出生于罗曼市,但在雅西度童年。后来布加勒斯特学习音乐、哲学和数学,24岁时他在德国柏林取得音乐博士学位。二战结束后接任柏林交响乐团临时指挥的职位,共指挥了4百场音乐会,他是得到人们公认的优秀艺术家。他经常被邀请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巴黎国家乐团、斯德哥尔摩广播交响乐团、哥本哈根皇家乐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和威尼斯拉非尼切歌剧院剧院乐团等欧洲重要音乐团体。

    1979年切利比达凯接任慕尼黑市音乐主任和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慕尼黑交响乐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他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巡回演出并教授音乐理论和指挥艺术。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教师。他的学生们说听他的一堂课胜过几个星期的学习。他把指挥艺术和早在青年时代吸收的佛教艺术结合在一起。谈到切利比达凯指挥艺术的一位日本禅宗大师说他的音乐是“出自自由之手的自由音乐”。切利比达凯作曲的作品中有一个动人的安魂弥撒曲、四个交响曲和一个钢琴与交响乐音乐会。但他只同意录制一个作品,这就是“口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