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890-1956),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卡·克莱伯的精湛指挥艺术赞叹不已,特别是全世界众多的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他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迷人风采以后,崇拜他的乐迷可以说是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着,然而,对于卡·克莱伯的父亲埃·克莱伯,也许当代的人们就有些陌生了,当然这里是将专业音乐工作者和高水平的音乐“发烧友”除外的。其实,埃·克莱伯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本世纪早期最重要的著名指挥家之一,在20世纪的指挥艺术史上,这位杰出大师的名字是与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以及克列姆佩勒等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的,现今老一辈的音乐爱好者们都知道,埃·克莱伯在20世纪早期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是决不比卡·克莱伯在今天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低的,相反,尽管卡·克莱伯自身具有惊人的才能和令人信服的艺术修养且始终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能力打的天下,但不管怎么说,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著名指挥家而给他留下的巨大影响力,恐怕是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不过,人们倒可以由此而看出埃·克莱伯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吸引人和具有长久的意义。
Leonard Bernstein,伦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918年8月2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0岁学钢琴,17岁入哈佛大学学音乐,后又入纽约柯蒂斯音乐学院,随赖纳学作曲与指挥。1940年在波士顿跟库塞维茨基学指挥。1945-1948年任纽约市立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58年起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是该团第一位美国指挥。他在纽约爱乐乐团任职三十年,1959年担任音乐总监,后成为终身桂冠指挥。1990年10月16日逝世于纽约。
Pierre Monteux,皮埃尔·蒙特,(1875-1964),法国指挥家。又译“蒙都”。1875年4月4日生于巴黎。6岁学小提琴,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拉维尼亚克(A.Lavignac)学习,12岁即首次登台指挥音乐会演出。早年作为小提琴演奏家,是热洛索四重奏(Quatuor Geloso)的成员之一,曾为格里格、勃拉姆斯演奏。1911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柏辽兹音乐会乐团,自任音乐总监兼指挥。后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贾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看中,聘请他出任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在任职七年间,指挥过许多著名作品的首演,包括斯特拉温斯基的《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夜莺》(1914),拉威尔的《达菲尼斯与克洛埃》(1912)、德彪西的《游戏》(1913)等。1917年以后的三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演出了一些法国歌剧。1819年出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在职五年间,他改组了乐团的结构,使大量年轻的艺术家进入乐团。1924年辞职返回法国。后担任阿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门盖尔贝格的副指挥,并经常在欧洲各地担任客席指挥。1928年应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之邀,在斯托科夫斯基休假期间指挥乐团的演出。1929年担任巴黎交响乐团指挥,使乐团水平迅速提高。1935年出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之后。1942年加入美国籍,并定居于缅因州的汉考克(Hancock)。次年与夫人多丽(Doris Monteux)一起创建了一所指挥和乐队学校(即皮埃尔·蒙特学校)以培养青年音乐家。1952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并兼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客席指挥。1961年出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63年还以88岁高龄在伦敦指挥演出了《春之祭》。1964年7月1日逝世于汉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