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2-06


    Benjamin Britten,本杰明·布里顿,(1913-1976)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主要作品 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 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和平使者] 本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布里顿,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 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 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 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






2-07



    Leopold Stokowski,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882-1977),美国指挥家。1882年4月18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爱尔兰人。自幼学习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1895-1900年在英国皇家音乐院学习,是该院年纪最小的学生。1902年起,任伦敦圣詹姆斯教堂管风琴师和合唱队长。1905年赴美国,任纽约圣巴托罗缪教堂管风琴师,每逢夏季仍返欧洲,在柏林、慕尼黑和巴黎继续深造。1908年在巴黎首次指挥。1909-1912年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12-1938年任费城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首演马勒、勋伯格等作曲家的许多作品。还为改进管弦乐队音响进行了多种实验,包括将全部小提琴置于指挥左侧,大提琴居右,中提琴居中,这一方式沿用至今。1929年起放弃指挥棒徒手指挥。1940年在费城创建泛美青年乐团(All American Youth Orchestra)。1942-1945年任纽约交响乐团指挥。1949-1950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1955-1960年任休斯顿交响乐团指挥。1961年任美国交响乐团指挥。1972年还以90岁高龄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1974年5月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后告别演出生涯。之后他又录制了几张唱片。1977年9月13日因心脏病逝世于美国,终年95岁。

  斯托科夫斯基在60年的指挥生涯中,指挥演出了7000多场次。他的指挥富于激情,速度变化强烈,音响丰满浑厚,追求乐队音响的高度完美,强调鲜明的层次感、总体效果的协调一致和乐手的艺术创造精神。他本人也经常采取自由处理手法,甚至改动古典作品。他对声学和录音技术有深入研究。他对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深感兴趣,是演出美国作曲家新作品极多的指挥家之一。此外他还是第一个指挥电影音乐的指挥家,曾指挥了《1937年的大广播》、《100个男人与一个女孩》等电影音乐。






2-08


    Colin Davis,科林·戴维斯,(1927-    ),英国指挥家。1927年9月25日出生于韦布里奇(Weybridge)。他未受过专业的指挥学习训练,完全靠自学,最初为友人乐队做指挥,还曾自己组织过乐队,包括切尔西歌剧团(Chelsea Opera Group)等,由此走上指挥道路,并成为一位专业指挥家。1957任 BBC 苏格兰管弦乐团副指挥,1959-1965年间担任萨德勒兹·威尔士歌剧院(Sadlers Wells, 今英国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不久又担任了音乐总监。1960年首次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芭蕾舞剧而声誉鹊起。1967-1971年出任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1年成为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此后的15年期间,他指挥演出了许多歌剧,包括莫扎特的作品、蒂皮特的《仲夏之婚》、《诺特花园》(The Knot Garden) 、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布里顿的《彼得·格林姆斯》等,保持了皇家歌剧院稳固的声誉。此外他还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演出,诸如1967年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79年赴远东和1984年至洛杉矶奥林匹克艺术节等。1983-1992年出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1990年起兼任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Dresden Staatskapelle)荣誉指挥。现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此外他不指挥过其他许多著名乐团,包括欧洲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英国室内乐团等,美国的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和波士顿交响乐团等。他曾获得过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多个奖项。1965年荣获大英帝国骑士勋章(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80年受封为爵士(knighthood)。1995年获皇家爱乐协会金奖(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Gold Medal)。

  戴维斯被认为是比彻姆之后英国最出类拔萃的指挥大师。他的曲目不但包括了英国的歌剧和其他古典作品,也涵盖了重要德奥曲目。他指挥演奏的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和歌剧,都相当出色,Philips 推出的《莫扎特全集》中不少作品都是由他来指挥。此外还擅长贝多芬、柏辽兹及西贝柳斯的作品。1995年曾录制过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






2-09


  Valery Gergiev,瓦列里·杰基耶夫,指挥家,(1953-    ),俄罗斯指挥家。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奥尔忠尼奇泽音乐院学习钢琴与管弦乐指挥,后来到列宁格勒音乐院师从穆辛(Ilya Mussin),1975年获得苏联指挥大赛第一名,1976年在柏林举行的卡拉扬指挥大赛中得到第二名,1977年进入基洛夫剧院(现马林斯基剧院)担任泰米卡诺夫助理指挥,1981年到1985年接掌亚美尼亚国立管弦乐团,并与苏联境内各大乐团合作,1988年起担任基洛夫剧院音乐总监,1995年成为鹿特丹爱乐首席指挥,1998年乐季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客座指挥。